人格改造的基础构成包括人格载体的治疗、动力系统的改造、人格基础的构建、道德良心的培育和人格心理特征的发展(陈士涵著《人格改造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罪犯的某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生理遗传因素,应当成为改造的客体。这部分人格改造称为“人格载体的治疗”(同上,第82页)。人格载体的治疗是人格改造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它将借助于人体科学和生物遗传工程的研究成果而发展。人格载体的治疗不是人格改造工程的主体,它至多只是其中的辅助工程而已(同上,第85页)。
人格动力的改造是以人格的动力系统作为改造客体,在改变罪犯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动力倾向的同时塑造其人格中新的、健康的人格动力要素,使他们的人格发展获得健康、有力的动力源泉。人格动力的改造是人格改造这一系统工程的主体部分(同上,第86页)。人格的动力系统是由本能、需要和动机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的。其中,本能和需要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而动机是人格发展的直接动力(同上,第88页)。
人格的基础是自我意识。人格基础的构建是指丰富和发展罪犯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具有清醒的自我理性认识,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和有力的自我意志控制(同上,第94-95页)。
道德良心的培育是人格改造工程中处于高级层次的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在罪犯的人格中建立自律的道德心理机制(同上,第102页)。
在人格心理特征系统中,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人格要素是性格。罪犯人格心理特征的发展,特别是性格和能力的发展,是人格改造的成果(同上,第118-135页)。
人格改造理论到目前为止,尽管还没有完全被监狱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接受,但其中的有些观点已被运用。
3.环境改造
2002年11月15日,由《浙江监狱》杂志、金华监狱承办的以“环境改造人研究”为主题的首届“浙江监狱论坛”拉开了环境改造人的序幕;2003年的《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中专列一章“监区文化建设”更是将环境改造人推向深入。对于监狱环境问题的理解,监狱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看法都不太一致,如杨永明在《论监狱环境建设》中指出,“监狱环境从定义上划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改造环境指监狱民警和罪犯双方活动所处的客观的物理环境。广义的改造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它是通过监狱民警与罪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造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监容、监貌、监区改造设施、设备等,它们是改造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改造环境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罪犯群体、监狱民警与罪犯的关系,以及罪犯改造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与改造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密不可分。监狱的心理环境又称精神环境,它是由监区的改造风气、监狱民警与罪犯人际关系等环境因素构成的一种无形的特殊环境。”(注:杨永明.论监狱环境建设[J].中国监狱学刊,2004,(4).)余日江在《优化改造环境 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中指出,改造环境包括法制环境、劳动改造环境、教育改造环境、监区文化环境、改造生活环境等等。“改造环境涉及面广,如建筑布局、监控设施、规章制度、生活设施、通讯会见、文体娱乐、社会帮教等都可以成为罪犯改造环境的载体。”(注:余日江.优化改造环境 提高罪犯改造质量[J].中国监狱学刊,2004,(4).)尽管这样,环境改造依然是一种值得深挖的改造方法。目前,大多数监狱都在有意识地利用环境改造人,不少监狱从监狱的监容、监貌,监区改造设施、设备等物质环境入手,进行环境改造人的活动。如设置监区文化墙,建立警民共建图书服务站(湖南省怀化监狱所实践),建立《法与情》特殊群体综合信息管理与传输系统(湖南省郴州监狱等六个省的数所监狱已实践)等。(《法与情》特殊群体综合信息管理与传输系统是针对暂时和社会、亲人隔绝的特殊人群而开发的一个信息管理与传输的平台。它有机地结合了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通讯平台,能够迅速、准确、真实的将身处特殊环境人的综合信息反馈到他们亲人的手中;亲属也能利用本系统将自己需要发送的信息编辑成短信发送到系统提供的特服号上,通过系统管理人员审核后交到犯人手中。)也有从监狱的精神环境着手,如设立监区文化节、营造生日餐文化(湖南省怀化监狱所实践)等。(注:此资料来源于笔者对湖南等省一些监狱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