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的论着认为,中国法律不承认临时仲裁,不仅造成我国当事人与外当当事人之间的不对等,也造成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对等。例如,香港《2000年仲裁(修订)条例》于2000年2月1日开始实施,正式落实内地与特区之间先前达成的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有利于内地和香港两地仲裁工作的进行。按照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内地应当执行香港地区的仲裁裁决,包括临时裁决。而香港法院则只承认与执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提供的内地仲裁委员会名单中指明的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显然不会承认与执行在内地作出的临时仲裁裁决。(注: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下)[J].仲裁与法律,2000,(4):14.)
对上述论着中提到的关于“中国法律不承认临时仲裁”的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理由是:第一,对于由外国临时仲裁庭作出的裁决,我国法院依法按照《纽约公约》或根据互惠原则,作为外国仲裁裁决予以执行。第二,我国与其他一些国家订立的《投资保护协定》中规定的解决政府之间或者东道国政府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由于投资而产生的争议,同样也可以提交临时仲裁庭解决。第三,如果我国当事人与外国当事人或者外国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一般国际商事合同中规定通过临时仲裁庭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同时约定仲裁地点在中国,仲裁庭作出的裁决,应当视为中国裁决,这样的裁决应当受我国法院的监督。
然而,上述论着中关于“中国法律不承认临时仲裁”的观点也有一定的法律依据。这是因为我国《仲裁法》明文规定,仲裁协议必须就仲裁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作出约定,否则无效。(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6、18条。)因此,在我国目前状况下,临时仲裁机构的存在只是极为偶然的现象,就我国仲裁法项下意义上的仲裁而言,的确没有临时仲裁存在的余地,这一点与国际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显然不符。因此,完善我国国际仲裁的法律制度,就应当在对《仲裁法》进行修订时,将临时仲裁庭的法律地位列入议程。当然,我国对临时仲裁未予规定,可能有其他的考虑,如仲裁解决争议的方法尚未深入人心,仲裁员的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等。然而,从中外当事人对等的角度出发,我国法律应当给临时仲裁予一席之地,因为我国根据《纽约公约》承担了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义务,而此外国仲裁裁决也包括临时仲裁庭作出的裁决。如果我国法律上无临时仲裁的地位,则当事人约定的临时仲裁庭在我国境内作出的仲裁裁决,依据我国法律为无效,而该无效仲裁裁决依据《纽约公约》就可能遭到外国法院的拒绝执行。反之,如果该裁决由临时仲裁庭在中国境外的《纽约公约》缔约国领土上作出,当事人向我国法院申请执行时,我国法院就不能以该裁决所依据的仲裁协议依据我国仲裁法为无效仲裁协议为由,拒绝承认与执行该临时仲裁裁决。
(二)关于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定
关于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我国法律对此作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注:我国仲裁法第16条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项;(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根据第18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而这个问题与临时仲裁也有一定的联系。按照《示范法》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关调整国际商事仲裁关系的法律,只要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就通过仲裁解决他们之间的特定争议及仲裁地点或者该仲裁应当适用的法律作出约定,这样的仲裁协议就是有效的。其余不完善的地方,可以由法院加以完善。如果当事人仅就在北京仲裁作出约定,并未具体说明北京的哪一个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还是北京仲裁委员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当事人就此不能达成协议,法院就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指定其中的一家仲裁机构仲裁,而不认定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无效。但按照现行的法律,如果当事人不能就选定的仲裁委员会达成一致,仲裁协议即为无效。
目前我国的合同法就合同形式要件中关于口头合同的效力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通过电子邮件订立的合同,只要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他们之间就合同内容所达成的意思,这样的合同就应当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就仲裁协议的效力而言,特别是国际仲裁协议,如果当事人在协议中表达了通过仲裁解决他们之间特定争议的意思,并且就进行仲裁的地点或者仲裁应当适用的法律作出约定,这样的协议就应当认定其为有效,尽管没有就仲裁机构作出约定。仲裁协议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可以通过法律加以完善,由法律规定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通过作出裁定的方式,对仲裁员、仲裁地点或仲裁机构等作出指定。为此,对我国现行仲裁法作出修订,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