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粮食安全:是问题、是思维错误、还是博弈的结果?

  

  (三)商榷与借鉴


  

  1、本书是从经济学研究角度综合研究了相关成果,本质上,本书关注的问题是描述性问题,经济学研究方法,也沿袭了其传统特征:在描述性分析中,我们假定行为人是理性的。[14]但问题就在于行为人是理性的这一点。本书尽可能保证了相关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尽可能使用一切可信的数据以作分析。也尽可能把与粮食安全问题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但我们读完后,仍存在一些困惑,除了书中提供的因素,是不是还存在其它相关因素,而因为无论实证分析,而没有纳入考虑。比如作为个人的偏好,虽然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已有一些年份,然对于齐美尔视野中的大都会,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是不是每个人都想呆在这样的大都会中,更进一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其偏好,虽然可能被劝服,但是不是有些人只愿意生活在农村,而不是城市,虽然其可能被成为“城市人”。同时,中国人心中一直存在强烈的“末世论”倾向,最典型的中国不断革命的历史传统,在现代社会,则表现为比较急躁,想“毕其功于一役”,而没有长久作战的打算。这是从人的内在来说,人的“偏见”被忽视,人们似乎也并不是绝对理性的。


  

  2、从外部环境来说,当今世界,面临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海啸以及福岛核电站泄漏和辐射所引起的跨国恐慌,把自然危险与人为风险反复又叠加和放大,把全球化时代城市社会的脆弱性以高清画面呈现在人类面前,对思想、实践以及结构都将产生深远影响。[15]人类已然面临一个风险社会[16],并且这个现代风险的特征是内生的,不是外加的,是人为的,是我们自己在做决策的时候,在做行为选择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自己给自己制造的。[17]身处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们无法再以绝对性、统一性、可计测性为前提来构想生活空间的秩序。[18]而人们必须面对此种风险社会,面对风险这个对不情愿事实引起的不情愿结果的预期。[19]而作为几十年前不远的饥荒记忆,[20]及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很多在城市务工,并没有融入城市的人民则把农村所留有的的面积不大的土地作为不确定社会的最后所能掌握的东西,虽然可能会要求承担一些费用,很多人仍愿意。在这种模糊性观念存在下,人们从个人自身来说,做出的选择就是仍保留耕地使用权。而稍加变化,这就成为了我们政府的政策形成的一个来源:人民的要求。除了理清逻辑思维外,在这方面是否应给予足够的反思。而在这方面,法社会学理应作出更大的贡献。[21]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