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粮食安全:是问题、是思维错误、还是博弈的结果?

中国粮食安全:是问题、是思维错误、还是博弈的结果?



——读《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有感

邓云成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
【全文】
  

  (一)导言


  

  茅于轼、赵 农两位先生著成的《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粮食安全与耕地地保护”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组成部分。本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下,得出了几个很重要且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①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由于体制改革以及农业的技术进步,精食产量获得了稳定的增长,它能够满足中国对于粮食的基本需求;②虽然在30年间中国有8年出现粮食的供(产)需缺口,但这种缺口其数值充其量只占粮食产量的12%,通过粮食库存的调节、农业投入的增加以及粮食的国际贸易等方式,粮食的供(产)需缺口容易被弥补,这表明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中国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③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集中体现在“18亩耕地红线”上,其实质上属于运用计划经济配置土地的一种手段,它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④以粮食安全为由设立耕地红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数据的研究上,均被证明是不成立的。[1]如果没有看此书的论证过程,这些结论还是真有些让人不太能接受,同时作为相应结果就是批评之声如潮水般涌来(是否看相关论证过程,不得而知)。而正是这些批评,才最终使本书得以面市,此书的目的是为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本报告的研究成果,从而明晰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为使公众更加了解计划经济的弊端并更加坚信市场经济的威力,从而达成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共识。[2]


  

  本书为了论证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所涉内容极其广泛,从结构来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对话粮食安全”,就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和报告的内容予以解释;下篇为“解读粮食安全”,是修订后的课题主报告。[3]上篇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安全的测定——粮食安全的的标准为何,然后进而分析粮食缺口为何,同时强调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接着回归中国历史现实,记叙中国曾在20世纪发生的几次饥荒,通过排除的方法论证了产生饥荒的真正原因为何。让我们对于历史上的事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或者说比较有可接受性的说明。然后再回归到现在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于生产粮食(或者说对粮食安全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耕地是可替代因素,而决定性的因素是制度和技术,而不是耕地。除了生产环节,对于粮食需求,指出现行粮食支出比重在不断下降,并论证了其它相关因素,用来影响粮食安全,成功率极低。对于粮食供求问题,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和考虑:市场与规制,及国际贸易。在上篇的最后部分,引出了当今中国的重点、难点问题:农民权利的保障的困惑。指出现行的土地政策导致的意想不到的几个后果。而在下篇中就是课题主报告的说明,比课题主报告更让人易懂。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