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WTO法律体系、国际贸易经济理论与中国《加入议定书》

  

  17、18世纪,自然法哲学家运用自然法原理解释国际关系,认为贸易是自然赋予每一个人的权利。但是,包括格老秀斯在内的自然法哲学家对贸易的支持只限于对外贸易,而不包括国内贸易。


  

  无论“大同经济”,还是自然法哲学家的观点都不是基于经济因素,而是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在这个阶段,对外贸易没有经济理论的依据。但这些观点改变了人们对对外贸易的认识,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得到广泛的认可。


  

  17、18世纪期间重商主义经济哲学出现在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广泛开展对外贸易的国家。重商主义用贵金属储量衡量国家财富,认为出口大于进口可以使国家富强 [17];主张民族经济,认为国家的贸易利益根本上相互冲突。


  

  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曼。他于1581年出版重商主义代表作《对外贸易给英格兰带来的财富》。重商主义经济哲学深深影响当时欧洲各国国家政策。17、18世纪,殖民地在这种经济理论的引导下大量涌现,被当作确保殖民地国生产原料的来源地,以及母国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市场。


  

  最早的自由贸易(free trade)萌芽出现在16世纪末英国议会关于对外贸易垄断的讨论中。当时的概念更确切地表达应为“贸易自由”(freedom of trade)的主张。为回应重商主义的“贸易自由”,出现“自由贸易”,反对歧视外来商品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个时期自由贸易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亨利·马梯恩,他在1701年《关于东印度贸易的思考》中首次将劳动分工原理运用到国际贸易中,将英国从印度进口廉价棉布的行为描述为一种劳力节省的创新,或者,一种新的棉布制造技术,因为廉价棉布的进口使得生产出口商品换取等量棉布的劳力减少。


  

  亚当·斯密之前的各种自由贸易经济分析无一能从经济角度论证自由贸易是最有益于各国的贸易政策。1776年3月9日,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分析了贸易政策的经济学,使经济学正式成为一门系统科学。亚当·斯密论证认为:国家的财富和实力,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劳动分工来实现,而劳动分工又与市场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基于此,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通过劳动分工专门从事国家最有优势的行业,就可以变得富有而强大。


  

  一个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地区性劳动分工优势,是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基础。但绝对优势只能部分解释国际贸易。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它潜在的贸易伙伴在任何产品或服务方面都不具有绝对优势,这个国家该怎么办?


  

  (2)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1817年,英国的大卫·李嘉图发表《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论证了国家间贸易的流动是由生产某种货物的相对成本决定;国际劳动分工是建立在相对成本之上。即使相比其他国家而言,一国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它也只应当生产那些相对优势成本最低的商品,这样,各国就会在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但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劳动是各国唯一的生产要素,或在所有商品生产中均占一固定比例;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唯一的不同,即各国劳动性质相同。但现实并非如此。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李嘉图相对优势理论面临严重理论危机。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哈伯勒的机会成本理论解救了这一危机。哈伯勒的相对成本理论认为:某商品生产的成本,是再生产一个单位该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生产的生产量。这里不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不假定所有劳动同质、也不假定劳动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唯一因素。结论是:当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生产成本较低时,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拥有相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相对劣势。


  

  但是,相对优势论不能解释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的影响。由此产生了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3)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论理论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一是因为各国的资源差异,二是因为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国家在以本国相对丰裕的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时,产品具有更大的相对优势,因此,国家应当生产那些本国资源丰裕的产品,进口那些本国资源稀缺的产品。换句话说,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根源于贸易商品的生产技术与模式(如土地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与各国资源差异这二者之间正确的搭配。


  

  但是,以上的经济理论均属于静态的相对优势理论。这些理论在假定要素禀赋、技术和偏好不变的情况下确定一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所得。现实中,虽然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可流动,金融资本、工业技术、人力资源等的国际流动因通信和运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同时,技术和偏好也是不断变化的。此外,这些理论只关注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忽视服务、资本和人口的国际流动。由于这些原因,静态的相对优势理论已不能解释当今国际贸易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而动态相对优势理论能正确反映政府通过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贸易进行干预和改变的现实。


  

  (4)产品周期理论


  

  为弥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不足,产生了解释某些现代经济现象的产品周期理论,反映相对优势理论中的动态经济状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