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叙说法学院的“风景”——解读苏力的《走不出的风景》

  

  在法学院中,如果学生、学术能够通过法学教育这个关键要素非常有力地串起来的话,那么这三道风景共同呈现出来的整体画面肯定是非常美、质量非常高的画面;这也就形成了在法学院的第四道风景,即法学院周年庆,而这道风景往往是法学院院长们(或者副院长)占据主角[31]:


  

  他们在法学院周年庆上表达着该法学院的辉煌和光明的未来,如果没有前面的分析作为基础,即使也有周年庆的项目但也可能太寒碜。但是,无论如何,这几所大学的法学院不会出现这一窘境,你看(以北大法学院、社科院法学所、清华大学为例):


  

  第一,北大法学院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它本身的历史就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一个缩影,在2004年100周年之际,它无论如何都值得梳理和反思;更由于它在中国大学中的地位,的确在总结的日子不仅仅应该见证历史、本身就是历史(p100-104),还应该时刻铭记他的承诺(p93-99)!第二,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研究所,它的辉煌,主要表现为参与人治与法治等讨论,参与国家立法(或许还应该提及它培养的人才)都已经是历史,不能否认、假设(p105-109)。第三,清华大学法学院。作为青年的法学院却有悠久的历史(1929年设立法学院),而且很快就成为有竞争力的法学院,无论如何都会对中国法学教育、法学院竞争产生影响,更是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中的一种现象(即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如何“血脉相溶”,更为确切地说就是1950年代的那次教育改革)另类说明。


  

  如果要对法学院的风景进行总结,则:


  

  最后一道风景不仅仅有法学院的教师参加,更有其他法学院甚至其他学院的院长们、杰出校友们的参加,从而见证前面三道风景形成的结晶。但是,只是在这个场合、在中国今天语境它们还有些不太协调而已,如果更为确切地说的话,即常常可能会出现最后一道风景掩盖前面三道风景的现象,而不是前三者对第四者的证明。


  

  四、苏力与“风景”:《走不出的风景》的学术创新


  

  本文的上述内容,主要在于分析和描绘法学院的“风景”,并以苏力的《走不出的风景》一书为例离析出法学院的四道“风景”,并且在其间也参杂一些对法学院四道风景关系的简单梳理。但是,《走》一书的作者苏力,他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而且也作为中国当前非常重要的学者,更作为也一名教师;这种“三位一体”的身份与法学院的“风景”本身有什么的关系,有什么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没有?


  

  这就是本文在以下部分拟分析的内容,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思考苏力与法学院中的学术“风景”之间的关系,在下一部分则分析苏力与法学院的行政管理、教育方面“风景”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从《走》一书的第三部分,“致辞与修辞”说起:


  

  在这一部分有两篇文章,都属于学术性的长篇论文,但与《走》一书前两编有密切关系,基本上就是因为由前两编的“所作所为”,即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下的“致辞”才有第三编的结果,即对致辞的学术性思考和反思:


  

  在《大学里的致辞——修辞学的或反思社会学的视角》[32]一文中,苏力就结合自己的致辞经历(即担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里所出席的各种必需出席的场合的致辞)以大学里的致辞为讨论对象,从修辞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思考致辞过程中的各个“参与”因素,如受众、致辞者、话题、(关于交流的经验)具体与超越、聆听和阅读、现场表达等问题做了一个全景式剖析。这一分析和思考,让我们看到了致辞的具体场景下的参与者和(同时也可能是)思考者,他们在展示致辞的本文和话语的复杂互动中形成了既具有一定封闭性,更具有开放性的致辞景象;这一景象至少在法学界中很少看到,或许还可以说也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虽然中国的法学院院长很多。


  

  在第二篇文章《修辞学的政法家门》[33]中,作者就没有停留在“致辞与修辞”这个场景本身,而且延伸到了修辞的法理学问题[34]:前文对修辞的分析,其实不仅仅适合于大学里大学生群体,也适合于社会领域,特别在政治领域和法律、司法领域,修辞从而成为一种实践理性:从政治层面来说,政治家在修辞上会花很多功夫以更好地说服听众,从而推动自己的政策、立法有效展开,从希腊、罗马的政治家言说到今天的公共决策。如果从法律、司法层面,也有修辞的出现,虽然它运行的空间不大,但在修辞的作用下、司法虽然在保守主义的氛围下政治、司法的修辞仍然可能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35]。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