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理解和体悟到这一点时,就更能体悟到《走不出的风景》的寓意,或许可以这样说:虽然现在是学生身份,最终都会逐步担任其他人的一个或者几个角色,如老师、父母、职业工作等;这些角色一起构成了人生的风景,如果这样的话,的确是走不出的风景,因为你的意义将由他们赋予(p30-33)。
当我们能够保持平常之心,努力理解风景(虽然走不出,其实也不需要走出),则相信这么一点,即虽然我们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且我们的理想需要成果证明,但距离成为有出息的孩子已经不远了(p38-42)。
要言之,上述大致可以归入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如何定位的思考范围,应该是毕业后应该知道的第一步。
但是,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明白这么一个现象(p66-71),即即使你成为有出息的孩子,他人如何看待你的问题,即无法期待他人对自己的充分理解,它需要自己的长期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就犹如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功、中国奥运事件、中国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善良遭到西方人的偏见,这,正如作者原话所说,“……曝露了我们曾有过非常不切实际的期待……[15]”。
正因为如此,即在从平凡到成功的过程中,就有了第三步,即对毕业生(其实,是对融入社会过程中)的若干告诫[16]:
在毕业后,作为一名社会人必须有爱、有爱心(p12);更要知道在社会中虽然我们没有公平的起点,但生活不是一场竞赛(p47-49);不过,每一个还需要清楚,“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因为它与学校不一样,如果说学校是一种“贤人政治”,市场则是“平民政治”,强调现货交易(p20-24);而且你也更可能在“走出校园”后必须接受刘德华主张的“残酷教育”,这是学校教育不可能有的教育(P76-81)。
经历这些之后,或许你会成功,会成为有出息的孩子;但是也还学会“悠着点”的精神:在今天充满诱惑但制约却不够的世界,我们还得保持一种德性,有一种荣辱感,拒绝一种机会主义的行为方式(p86-90);同时,还得有责任感,并且必须“责任高于爱”(p57-61),正如作者所说,“……记住,在社会、职业以及家庭中,责任永远高于爱[17]”;只有做到这两点方能真正在成功之时不会滥用自己的才华(p13-15)——其实,更可能达到在可能的机会中不会滥用权力。
综上所述,在新生与毕业生之间,特别是针对北大学生而言,苏力所描绘的法科学生的形象:从输入角度看,在接受法学教育期间,需要努力、挑战、热爱,心胸开阔、有大气;同时也需要有平常心。从输出角度看,在毕业后,面对社会时,更要有平常心;如果成功,则需要有德行、有责任地不滥用自己的才华。简而言之,(北大法学院)法科学生不仅仅需要有法律技能(作为最低要求),更需要有德行、责任(作为较高要求),方能以自己的行为推进中国法治实践[18];如果进一步说,则是作为未来的法律人,应该达到这么一种要求,法律来自于生活(因为它是世俗的事业),但高于生活(律师以保守主义的姿态作为社会的守护者)。
三、对法学院“风景”的描绘(二):学术与教育
法学院院长这个职务在法学院这个场域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他不仅仅要面对学生的要求[19],更需要面对教师的学术问题(这在正在向研究型大学进发的中国大学来说,无疑已经成为不亚于本科生教学的问题);还需要与其他法学院交往(至少法学院院长很难避免这类事务,而且也应该是一种有益的事务,只有在学习中方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方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更有在与其他大学法学院交往或者比较中对本校法学院在法学教育方面的定位问题(因为无论如何,中国法学院之间的竞争已经展开,而是也有些越演越烈的趋势);最后才能在一些周年等喜庆的日子叙说法学院的另一道风景,即法学院的辉煌成就和美好未来的展望。
这是本部分拟分析的三道风景,这也是《走》一书的“废弃的石头”卷的主要内容:
第二道风景,法学院的学术问题。
虽然中国法学学术状况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确取得巨大成就,但出现的问题却是有目共睹,而且也逐渐成为共识,即中国学术抄袭严重,学术论文重复更为严重;因此,中国法学学术需要走出这个困境[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