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


李雪平


【关键词】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化
【全文】
  

  随着中国“入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的激增,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人关注。自2006年底美国对中国食品因质量安全问题采取严厉措施后,印度尼西亚、墨西哥、菲律宾、巴西等国也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或多或少的质疑。在国际媒体的作用下,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


  

  在当今更加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由于它关系到消费者的权益,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重视。鉴于目前中国产品出口的数量优势和地域特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被大肆渲染似乎也不足为怪。但问题是,种种“炒作”和“渲染”把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向了国际化,并使“中国制造”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然而,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涉及产品背后的消费者权益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等问题,其中还存在其它诸多的原因和动机。这些原因和动机不仅凸显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挑战,更表明在国际范围内协调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以国家主权为主轴、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社会,如何协调国家间不同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某个国家的技术检验或技术认证更具权威性、如何能在国家间达成共同的国际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或者相关国际标准、如何建立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关的国际监管体制,诸如此类的问题,亟需从国际法角度予以分析、论证和探讨。


  

  一、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国际化的主要缘由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国际社会可以说是司空见惯,[1]关于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纠纷应该也不是什么新鲜之事。但中国的这一问题为什么就被国际化、甚至被“妖魔化”了呢?主要缘由如下:


  

  第一,国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相互缠结。国家利益是一种无形的、广泛的客观存在,它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繁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实际内容。自《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以来,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认可,一方面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以“国家主权”为口号的“国家利己主义”,其核心就是国家利益。[2]基于国家主权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紧紧围绕着国家利益而转动。尽管所有的国家利益都很重要,但在当前的国际社会,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处于绝对突出的地位。政治利益是各种国家利益的集中表现,而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主要的、根本的、终级的目标;[3]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保障,经济利益是政治利益的基础;政治利益因经济利益而底气十足,经济利益因政治利益而光芒四射。可以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没有世界政府的国际社会里,国家政治利益始终带有非秩序化竞争的特质。国家政治利益随着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而不断变更其需求的内涵,尽管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无确定的规则或规范可依,基本上处于非秩序化的状态。而国家对更高国际地位、更好国际形象等的追求,导致国家政治利益中的相互竞争;即使有某些合作(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也是为了竞争的需要。国家政治利益中非秩序化的竞争,带来了诸多的问题。鉴于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政治利益非秩序化竞争而来的问题必然向经济利益领域渗透。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经济利益与国际经济秩序密不可分,而国际贸易秩序则是建立和维持国际经济秩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规则和制度的成熟与发达,使国际贸易看起来成为国家间的一种民主化“游戏”,国家经济利益也因“游戏”“博弈”而超国界存在。但是,经济利益的超国界存在并不能说明国家为迎合国际贸易秩序、为遵守游戏规则而甘愿削减或者自愿让与本国的经济利益。当国家认为自己所付出的经济利益的代价足以危及其政治利益时,就会重新做出选择,并调整自己的策略,使经济利益转而为政治利益服务。在以国家主权为主轴的国际社会上,经济活动应当服务于国家的目标和国家利益。[4]因此说,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国家间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相互缠结的表现甚或结果。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