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诉讼调解制度
为了国民更容易地接近司法,加强作为司法核心的审判功能当然是题中之义。然而,调解不同于严格的诉讼程序,它能有效发挥当事人的自主性,能够顾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能以非公开的形式简易、迅速、廉价地解决问题,对解决在我们国家也渐露端倪的“诉讼爆炸”具有积极意义。以调解的方式来处理民事案件,在我国经历了“调解为主”、“着重调解”、“调解与判决并重”以及缩减调解又到加强调解的几个阶段。诉讼调解制度植根于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司法实践之中,也与当前国际司法界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发展潮流相吻合。在我国追求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诉讼调解制度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新的起点上强化诉讼调解,必须坚持“能调则调、该判则判,调判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调解与判决的关系。
【作者简介】
柯阳友,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樊崇义.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P198-202.
罗伯特?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P51-52.
江伟,邵明,陈刚.民事诉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P6.
江伟.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现代法学,1996,(3).P4.
田平安.简论修改
民事诉讼法的宏观思路.现代法学,2004,(4).P36.
邱联恭.值得当事人信赖的真实.邱联恭.程序制度机能论.台北:三民书局,1996.P1.
李浩.论法律中的真实——以民事诉讼为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3).P35.
周旺生.论法的总则部分构造.政治与法律,1995,(3).P47.
廖中洪.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立法体例之比较研究.法学评论,2002,(6).P134.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范围之问题评析.现代法学,2005,(1).P132.
常怡.“人权”背景下对民诉法修改的几点思考.法学家,2004,(3).P11.
杨荣新,乔欣.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探讨.中国法学,2001,(5).P117.
邵明.
民事诉讼法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16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