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线执法者真正拥有执法权
——从治理交通秩序说开去
毛寿龙
【关键词】一线执法者;执法权
【全文】
要真正推动依法行政,建设良好的可持续的法治秩序,应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真正做到让一线执法者真正拥有执法权,而且其智慧可以直接贡献给立法者。尊重一线执法者,控制行政领导影响一线执法的权力,依靠复议和司法程序来监督一线执法者的权力,是建设良好法治秩序的核心技术。
交通秩序靠个人素质更靠社会信用的积累机制
法律规则,其实就是个人在公共场合的基本行为规则。这种规则,很多是约定俗成的,比如行人靠右或者靠左行驶;有的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规定的,比如红灯停绿灯行,机动车按照信号灯分道行驶,行人也按照信号灯在人行道行驶。行车和行人的规则,在简单路段,如乡下,在严格按照规则基础上,可以放松很多规则,一般也不会有交通秩序问题;但是在复杂路段,比如大都市,如果行人或者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大大降低道路的通行效率。在发达国家,一般人们非常遵守交通规则,司机也非常礼让行人,以人为本,其结果是,同样的机动车保有量和道路状况,其交通状况比发展中国家要好得多。也正是这个原因,世界超级大都市大都在发达国家,但是超级大堵城,却往往在发展中国家。
要解决交通秩序问题,有待个人素质的提高。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有个人的努力。个人的休养如何,直接意味着其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如何。不过,对中国目前来说,这依然需要有一个过程,最根本的问题,肯定还在于解决社会信用的积累机制。一般来说,在一个熟人组成的封闭社会里,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输入到其所接触的每个人的记忆里,并自动形成一个散在的个人信用评级机制。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誉评级激励,并形成不同的社会声誉。在这样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会小心谨慎,谨言慎行,自然也会很好地遵守公共规则。但是,在陌生人社会里,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以匿名的方式出现,刚才可能是一个让人很气愤的交通规则的破坏者,而在另一个场合,则可能是一个遵守公共规则的模范。同时,他/她破坏交通规则的行为并不影响其在其他领域的声誉。所以,在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秩序里,散在的个人信用积累和评估机制,起不到激励人遵守交通秩序。在这样的社会里,一般只能依靠大规模的警察力量,以及大规模的技术防御力量,比如用摄像头记录违章行为,并依法给予高额罚款,或者记分,但是总是有漏洞的。在限速的道路上,在避开摄像头的地方司机一般都会超速。因此,交通秩序依然有很多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