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经济法理论对法学基础理论的几点创新

【作者简介】
徐孟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3.
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30、31.
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72.
参见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参见徐孟洲:《经济法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徐孟洲,徐阳光:《论公法私法融合与公私融合法》,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肖江平.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169.
谢怀栻.从经济法的形成看我国的经济法,谢怀法学文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2、56.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68.
刘文华.中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的产物.法学杂志,1999,(2).
程信和.再论中国经济法的发展.政法学刊,2004,(4).
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朱景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70.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既包括了产品责任法,又包括了产品质量管理法,旨在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把产品质量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局限于产品质量纠纷发生后的权利救济,突出体现了经济法的系统调整思想。
笔者认为,将民事、行政、刑事的三种手段综合适用,本身就是调整方式的突破。而褒奖性的综合调整手段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26条得到了运用;其他社会性的手段,例如专业不名誉制裁手段,在证券监管部门关于期货金融交易的规章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
史际春.新发展观与经济法治新发展.法学家,2004,(1).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有经济法学者认为,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增量利益关系,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经济法生产的直接动因。参见陈乃新: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信春鹰.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00(5).
吴宏伟.竞争法有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5.
当个人与企业、小企业与垄断企业进行谈判时,无论是从信息对称、谈判能力等方面,都是无法真正平等的。
蒋悟真,李晟.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维度——经济法的基石范畴解读.法律科学,2005(1).
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27.
薛克鹏.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现代法学,2006,(6).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