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就能够使人们依据制度的规定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促进有效市场需求的形成,尤其是有利于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形成,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作出如下努力: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的待遇水平、增加城乡低保补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是十项措施中的重要内容。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我国第一次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保障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贯彻国务院扩内需、促增长的战略措施以及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自2008年底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旨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一)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草案)》交付全民讨论
一审《社会保险法(草案)》在吸纳了常委委员、人大代表、地方和部门意见对草案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后,形成二审《社会保险法(草案)》。二审《社会保险法(草案)》于2008年12月28日交付全民讨论,2009年2月15日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各界群众针对《社会保险法(草案)》共提出70501条意见[5]。二审草案在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规定养老保险关系可以转移接续。即:规定个人跨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个人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由退休地统一支付。这就清除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2.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对此,国务院已提出明确目标,即:2009年底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3.规定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即:“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规定体现出国家(政府)承担起全民的医疗保险责任。4.工伤保险的规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第三十七条第1款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不影响个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医疗费用;用人单位拒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这一规定为劳动者的健康权和生命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5.为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设立了社会保险号码。即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