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金融危机与社会保障

金融危机与社会保障


刘翠霄


【摘要】从美国和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看,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后果将比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要严重得多。近年,我国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做出不少努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在面对危机之时,我国人民的福祉和权利也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金融危机;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法
【全文】
  

  当金融危机和社会保障两个词语同时出现在人们脑海里时,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以及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和它们的社会保障状况。


  

  一、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社会保障法》


  

  “新政”以前,美国没有国家出面组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契约关系,国家只负责社会救济事业,以填补职业福利的空缺[1]。1929年到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1933年失业工人多达1500万,失业率达33%[2]。由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职业福利为核心的,在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工资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基本上成为一个没有保障的社会。在罗斯福总统上台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状态。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尖锐的劳资矛盾,极大地影响着美国的社会稳定。当时的美国城市随时可能发生暴动,各种法西斯组织已经出现。1933年罗斯福一上台,就制定并实施旨在摆脱危机、重振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的“罗斯福新政”。在罗斯福确立的政策目标下,美国1935年8月14日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建立了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政时期的社会福利法令超出了原来职业福利的范围,建立了福利与国家之间的联系。


  

  对于那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学者们作出了种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就已经处于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的转变时期,但经过20年左右时间也没有转变过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因此,这次经济大萧条是西方世界由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消费品阶段转型引起的。耐用品消费时代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支配着经济生活。要形成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最基本的制度条件就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耐用消费品时代,人们花一大笔钱甚至借贷所购买的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耐用消费品。这就需要社会提供一种制度安排,使得他们对今后的生活有比较明确的预期,使他们敢于花掉手中的钱,甚至敢于借贷消费。否则,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就无法形成,耐用消费品的市场也就难以形成。这正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发生经济大萧条的困难时期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所在[3]。美国制定《社会保障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刺激总需求,以适应当时生产过剩的情况。足见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是作为反经济危机的工具来使用的。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