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产品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6年的4%,迅猛增长到2003年的55.5%,外资企业产品占进口、出口额的比重均超过了一半。考虑到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超过90%,这一数据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情况,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已较深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际分工体系之中。(见表7)
(三)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让和研发活动日趋活跃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三次全球化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技术流向的差异,第一次全球化(20世纪50~60年代)中技术被发达国家牢牢控制,第二次全球化(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立部分研发节点,而第三次全球化(90年后期至今)全球研发出现网络化的特点,研发国际化成为新的趋势。
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国公司开始依据全球价值链,重新调整对华技术转让和研发投入的策略,使其对华技术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跨国公司加快了技术转让的步伐。跨国公司出于应对其他跨国公司和迅速成长的中国企业竞争的需要,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技术转让策略,2002年中国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数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了55.7%和91.3%.目前约有60%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在中国采用了最近3年内的创新技术。
其次是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活动日趋活跃。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已达400多家。从研发机构的构成来看,电子信息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最高,达到41.3%,其他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一般消费品和化工产品,研发机构的比例分别为23.1%、10.3%和3.8%.随着技术转让和研发活动的活跃,外资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日益重视。1996年中国共进行发明专利授权2976件,其中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授权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6.5%和53.5%;到了2002年发明专利授权猛增到21473件,而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授权数的比重则变为27.3%和72.7%.
三、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1980~2000年中国能源密度有了大幅度下降。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每万元GDP 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1.45吨标煤。20年时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而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下降20%.但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2年起、资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0年起大于1.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