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股东除名约定争议
在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的实践中,有时会存在股东除名条款。对于章程约定股东除名条款的效力问题争议很大。有的观点认为股东的身份是法定的,不可以通过约定方式剥夺,也有观点认为,以有限公司人合性为理由主张约定条款效力可以得到支持。实践中,约定除名条款的公司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在某些具有股东身份要求的公司(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约定存在合理性。不过,如果除名条款可以认定,那么除名条款的实施又是可能发生争议的问题,如是允许收购还是委托第三人代持,是按照出资数额收购还是按照评估价格收购等。
(三)股东控制权争议
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之争往往引发公司诉讼。股东之间的争议不仅仅表现为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也往往成为公司代表权之争与公司实际控制权之争。尽管《公司法》规定了不同机构的权限,也规定了法定代表人制度,但仍可能产生不同公司内部机构及其成员控制权的分配问题,甚至可能产生谁有权控制公司帐册、公司印章等具体问题。
(四)股东会与董事会决议效力争议
股东会与董事会会议首先可能发生的争议是会议的程序问题,包括股东会与董事会的召集权争议、召集程序争议问题,其次还包括决议效力争议。对于效力问题,《公司法》规定了无效与可撤销两种类型,实践中则出现要求确认股东会决议有效的诉讼,对于法院是否可以作出裁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有效的裁定存在不同见解。
(五)股东知情权诉讼
股东知情权纠纷案件的数量正体现出上升趋势。从统计看,多数案件得到支持。容易引起争议的是特殊身份股东的知情权、股东身份持续与诉讼主体资格问题、股东知情权的司法救济标准与股东知情权的边界等问题。
(六)公司解散与清算纠纷
公司解散与清算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公司法》规定不甚完善,法院受理此类案件持谨慎的态度。《司法解释(二)》对有些程序做了专门的规定,但仍有问题需要研究。首先是清算案件的司法力量配置问题。例如,仅仅要求上海法院承担每年25000到27000件的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清算问题也无法完成。因此,需要完善制度,鼓励公司通过其他合法程序有序退出市场。其次是公司清算程序的保障问题。尤其是账册不明、人员不明、场所不明的三不明公司的清算案件更为困难。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明确应当受理账册不明、人员不明的公司破产案件,但这类案件究竟是按照《公司法》清算程序还是《破产法》破产程序进行,值得研究。其三是司法强制解散的标准问题。按照公司维持理念,公司纠纷处理的基本出发点是尽量维护公司内部机制,公司内部治理与救济机制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包括公司法修订后提出的公司社会责任。所以,公司的司法强制解散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公司法以及司法解释都明确了公司解散程序的前置条件问题。《司法解释(二)》规定了四种解散情形,但标准与尺度的把握有相当难度。其四是公司司法解散程序中的调解问题。尽管调解程序非常有意义,但从调解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公司解散的调解和普通诉讼案件的调解不一样,已经处于公司僵局状态的调解成功必须化解这种僵局。化解这种僵局往往需要作一个重整的安排,而这既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商业的问题。即使法官具备专业能力与商业能力,制度上的设计也影响法院作用的发挥,因为法院拥有的是司法权,而重整更多的需要行政权或其他的一些权力。法院需要借助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现重组安排,化解公司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