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遏制刑讯逼供的原理与机制研究

  

  此外,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也可以为如下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如反酷刑的中国立法研究,被羁押人的人权保障研究,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程序性制裁理论研究等等。这些项目均是刑事诉讼法改革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论文评议


  

  刘昂的博士学位论文《遏制刑讯逼供的原理与机制研究》以程序法意义上的刑讯逼供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对刑讯逼供的概念、历史、根源、遏制原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刑讯逼供的现状和成因,从防范和打击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策研究。浓厚的中国问题意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作者的选题经历。作者对这样一个命题的研究热情是在一次次的实地调研,在与各地警察、检察官、法官的反复交流中逐渐产生的。其入学之时正逢我主持的欧盟全球人权基金会资助项目“遏制酷刑”的启动实施阶段。该同学曾在公安院校学习工作多年,对这个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达了自己的许多想法,于是在项目一开始便参与其中,积极参加各项调研活动,并获得项目资助赴德国马普外国及国际刑事法律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研究学习,带回了大量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回国后,很快向我表达了想将遏制刑讯逼供的原理与机制作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的想法,并呈交了较为成熟的论文提纲。


  

  刑讯逼供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人权课题,同时也是中国刑事司法领域中屡禁不止的一个严重问题。应该说,学界早在十几年前就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研究热情,相关论作数量颇丰。但令人遗憾的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刑讯逼供现象至今仍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实践,特别是2009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看守所、审讯室非正常死亡案件更是引发公众的广泛争论。这种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严重背离的现象尤其应当引起法律学人的深刻反思:理论研究是否已经足够先进?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指导司法实践?在我看来,站在新的视角、使用新的方法研究一个人们熟悉的、看似没有多少创新性的命题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而相关理论空白的填补也因司法实践的迫切呼唤凸现出更大的价值。


  

  刘昂的博士学位论文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对策研究的实用价值。有关遏制刑讯逼供对策的论作虽然数量众多,但多数局限于防范机制方面的宏观研究。一旦防范机制失灵,如何使受到刑讯逼供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通过合理有效的程序尽可能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弥补?目前,这部分内容在我国的法律中尚为空白,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甚少,而这种微观研究恰是中国法学研究容易忽视的地方。比如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针对该规则的产生背景、价值、发展、在我国的构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但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刻的法治精神、人文价值还必须通过具体、可供实际操作的制度体系来支撑,由具体的操作规范来连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空白地带,而这方面的内容国内学者却鲜有论及。刘昂博士在论文第七章站在刑讯逼供受害人的立场,系统探究了其在维权过程中可能关注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以提起、审判、证明、救济四个环节为线索对现有法律的不足及改进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述和论证,也同时完成了对惩罚刑讯逼供者的法律手段的梳理,深刻说明了公民的权利只有依托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有效提升了研究的实用价值。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