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文的主要特色、创新及不足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论文结构的创新。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七章,前四章围绕刑讯逼供的概念、中西方刑讯逼供历史、根源及遏制刑讯逼供的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论述,五至七章侧重于对中国刑讯逼供现状、成因及具体解决路径的分析。从结构上看,论证思路的推进基本符合社会问题的研究进路,如果将刑讯逼供视作一种社会疾病,用治病的步骤来形容,即第一要知道是什么病(第一章),第二要知道病是怎样起的(第二、三章),第三要知道病的性质及程度(第四章、第五章第一节),第四要知道病的原因在哪里(第五章第二节),第五要对症下药,告诉患者药的功能、性质及如何用药(第六、七章)。总之,既重视理论探讨,又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第六、七章中对防范刑讯逼供的具体机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遏制刑讯逼供在中国的具体实现路径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实现理论探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而站在刑讯逼供受害人的立场,以其维护自身权益的起止步骤及进程为线索构建第七章的整体框架体现了对刑讯逼供受害人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刑讯逼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将其定位于社会问题更为准确。正因如此,采用了社会问题的研究进路,也摒弃了法学研究惯用的平面僵化、孤立单调的研究模式,而是将视野投入复杂、变动而宏大的社会系统中,运用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研究刑讯逼供这一社会现象。在第三章“中西方刑讯逼供不同生命轨迹的深层根源”中,以社会整体系统为背景和存在条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详细剖析了刑讯逼供在西方率先消隐,而在中国尤为根深蒂固的根源;在第四章第四节“遏制刑讯逼供理论的现代挑战——911之后的反刑讯困境”中,在运用价值分析方法时充分考虑到价值判断最大的危险在于笼而统之地下结论容易使评价走向片面和肤浅,因此,直面911之后反刑讯理论面临的种种质疑,有针对性的论证增强了价值判断的说服力和深度;在第五章第一节“刑讯逼供实证考察报告”中,充分运用社会分析的方法,将研究视野投向社会中“动态”的刑讯逼供行为,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提高了理论基点。
(三)研究视角的创新。突破固有的研究视角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在第四章第一节“遏制刑讯逼供的根据”的研究中,跳出了惯常的研究思路,从广义的刑讯受害人的角度探讨了受刑人、旁观者、施刑者乃至国家在刑讯逼供中受到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得出拯救刑讯中的受害人是反刑讯最直接的动力和最有力的根据的结论,新颖的研究视角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理论的说服力;在第五章第二节“刑讯逼供的成因”的研究中,充分运用了普遍联系的观点,打破该领域现有的研究框架和方法,另辟蹊径,对影响刑讯逼供的因素进行了新的归类整合,并将研究的视野放到了社会学、政治学、犯罪学、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侦查学、管理学等更为广阔的学科领域,运用丰富的交叉学科知识对警察刑讯逼供更深层次的行为动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实现了一定的理论突破;在第六章第五节“遏制刑讯逼供的内部监督机制”的研究中,充分认识到由于警察自己调查自己的动力不足,仅仅局限于内部监督机制自身的改造很难使问题得到破解,故跳出了传统思维的框架,将目光投向外部,提出应借鉴香港监警会的运作模式,“内外并举,双管齐下”,通过外部制约力量的引入达成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根本改造;在第七章第四节“如何救济——刑讯逼供可能引发的后果”的论述中,运用了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国家赔偿法、民法及民事诉讼法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体现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