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以美元为核心,通过固定汇率将各国货币联系成一张网络和体系进行运行,使得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贸和投资活动中的资金支付和流动成为可能,同时,固定汇率又为国际商品交易和投资,提供了稳定的可预期的支付结算价格,从而促进了战后国际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核心货币美元由于与黄金挂钩,币值比较稳定,因此,美元成了国际支付结算中信用最好并被最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并逐步成为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资产和全球商品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
但是,“双挂钩”国际货币制度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危机的经济根源,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Triffin)指出,这种货币制度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美国经济增长,出口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大量美元就会回流美国,而国际金融交易市场就会出现“美元荒”;如果美国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会导致美元输出增加,国际金融交易市场就会因美元供应过多而出现“美元灾”。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证实了罗伯特·特里芬的观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国际经贸和投资活动需要更多的美元货币,加上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和国内出现经济衰退等因数,造成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美联储就将布雷顿森林协定关于美元发行必须与黄金挂钩的原则扔在一边,违规发行美元,结果导致黄金储备大量外流。1967年底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可供120亿美元兑换,而外国人手中随时可以兑换黄金的美元存款已达330多亿,于是美元贬值已是必然趋势。敏感的外汇市场不断发生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到1968年3月,巴黎外汇市场上的金价最高上涨到每盎司44美元,远超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的每盎司35美元。此时,美国已无力维持和履行“双挂钩”国际货币制度所要求的义务。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暂停美元兑换黄金, 1973年美国宣布美元再次贬值。以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有关内容经历了多次修正,其中,1976年1月达成,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牙买加协议”,宣布美元发行不再与黄金挂钩,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的“双挂钩”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然而,战后围绕着美元而形成的一套国际金融制度仍在按照惯性运行,以美国国家信用为保证的无含金量的信用货币美元,仍然被广泛使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欧元是第二大国际货币,但是,欧元也是信用货币,它的发行是以欧元区国家的集体信用为保证。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然是各国外汇储备资产中仍是最主要的货币,约占65%;欧元地位为其次,约占25%;日元、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其它国家的货币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用于国际支付和跨境流通的数量很少。人民币刚开始国际化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其使用范围主要还是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