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家,我们最后回到个人身上,针对个人,费老提出了也许是全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差序格局”。要理解差序格局要与另外一个概念“团体格局”对照来看。费老用团体格局来形容西方社会,而用差序格局来形容传统中国。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别并不在于后者的社会结构上缺乏团体,事实上,两者的差别在于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团体格局中的团体是独立于个人的存在,而差序格局中的团体是依个人而存在的。费老为了更形象,用了两个比喻。团体格局就像一捆捆的稻草,个人就是每一根稻草,而差序格局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的涟漪,从中心四散开来。就团体与个体的关系来而言,团体格局中“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是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而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动用的圈子是不一样相同的。”这两种不同的关系,也许可以归结到小农经济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上来,也即是小农经济生产的封闭性。对于小农经济来说,家族单位就已经足够提供所需要的条件,除了极少数诸如水利设施这样的工程,个人并不需要与外界有太多的合作,对外在的团体也就没有什么概念。团体格局的产生,更多的是现代分工的后果,人们必须从家里走出来,去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中去。
更重要的,是这两种个体与团体关系所决定的道德差异。团体格局中,基于团体内成员的平等性,要求有某个“代理人”,由代理人来维护这种平等的秩序,团体当中的成员之间权利平等同时团体也不能侵犯个人的权利,这种理念后来发展成为社会契约思想。差序格局中团体是依个人而存在的,道德标准也是因个人的关系而不同的。一个人因此可以骂别人贪污腐败,而当自己贪污时,却可以以能干居之。“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一本好书总是可以给人一些启示。我着意梳理本书的逻辑,意味其实明显,就是要展示方法的重要性。《乡土中国》里的例子,今天的人们依然算的上是司空见惯,但能够如费老般提炼出精华的却寥寥无几。每个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从而展现出丰富的形态。我们要去更好地理解这些形态,就要去探究背后的原因。这些探究的活动需要对历史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历史因果的细心推敲,而绝不是那种随意地将一切都推给诸如像“文化”这样没有任何实质性解释力的抽象词汇。在吸收外来经验的时候,也不仅仅满足于祭起“自由平等”的大旗,以为就能够万事大吉。我同样希望更多的人用更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被认为老马最重要的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我看到不少人在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就对其大肆批判,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显得自己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擅作主张地把费老的思路整理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小农经济的特点,最终推演到不同社会格局之下的道德差异,我还用费老的结构——功能范式并加入了福柯的知识——权力范式来细化唯物史观的逻辑。这一切努力也许并不符合费老本意,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具备一定解释力的,就不妨尝试一下吧。毕竟,如今的社会,像书中所说那样,是浮士德式的,需要一些激情与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