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从提高服务意识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并完善其考核体系。比如在土地征收中,政府应当避免与民争利,回归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把好规划、征收和土地出让这几道关,加强公众参与,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这样的市场应当能够协调公益与私益的关系,使商人获利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建房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以维护必要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避免为借公益之名损害私益提供适宜的土壤,从源头上减少信访发生的几率,改变一直以来信访量过大的局面。与此同时,应完善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修正目前简单地以信访量或上访率作为政绩考评指标的做法,将处访后的社会效果逐步纳入考核体系。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对处访效果进行必要的量化,鼓励将信访事项的解决与兼顾社会长远利益相结合,改变目前为短期提升政绩而拦截、打击访民以致激化社会矛盾的乱象,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民怨,在解决纠纷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
【作者简介】
章彦英,山东经济学院副教授。
【注释】范愉.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6。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2):27。
林来梵,余净植.论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从比较法视角的一种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31。
赵凌.国内首份信访报告获高层重视.南方周末,2004-11-04。
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3)。
朱最新,朱孔武.权利的迷思:法秩序中的信访制度.法商研究,2006,(2):78-84。
陈丹,唐茂华.试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脱困”—日本苦情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1):84-87。
郭松民.信访改革应制度演进.环球,2004,(24):29。
叶剑平,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等.2005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06,(7):80。
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5):16。
应星,王庆华.涉法信访、行政诉讼与公民救济行动中的二重理性.洪范评论,3,(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R.H.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