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户籍制度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屏蔽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产所有权制度已经逐渐上升为新的维持社会秩序的首要制度。此外,文凭、学历、技术证书等作为社会屏蔽和筛选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原有的社会屏蔽依然存在,新的社会屏蔽已日渐兴起,并且把能享受有限资源的门槛越提越高。反观进城的外来人口,他们有什么实力能跨越这一高槛呢?城市户口是没有的,否则也不会称之为外来人口;财产也是没有的,否则他们不会背井离乡,并且财产也是他们远道而来的主要目的;文凭、学历、技术证书,已经从外来人口的知识结构中得到说明,那些东西是他们不具有的。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快速致富的手段他们一无所有,大批涌入城市的农民,有的仅仅带着一张车票、一个身份证和一个不确切的梦,很大程度上,许多外来工缺乏在城市生存的必备的劳动技能,除了一身力气,他们更多的是无知的勇气。但他们在城市耳濡目染的事实却让他们确立了“有钱就有一切”的信条。
一方面是对财富的无限渴求,另一方面却是致富无方的困境。这两者的强烈鲜明对比会导致主体持久不良的心境,使个体处于压抑、不满、企图寻求解脱的自我体验中,从而推动犯罪动机的形成。在这种心理状态和矛盾冲突下,易引发盗窃、抢劫、诈骗、伪造等犯罪类型。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了另一种让人觉得心情很复杂的现象。一个抢劫犯在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我没有文凭,也没有技术,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抢劫之后,一方面可以补贴点家用,另一方面,被逮着住监了之后可以在那里学点技术,出来了政府还能帮着找份工作。”(根据河南卫视都市频道记者采访整理)这种心态,有点像美国着名小说家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描写的那个街头流浪汉的心境,眼看严冬要来,衣食无着,就盼望着能犯罪被送到监狱享受免费的食宿。这种变态的甚至有点可悲的想法集中反映了外来人口在强大的社会屏蔽压力下致富无方后的畸变心理。
(二)外界诱惑增强与制约机制缺失的暗合
外来人口离开相对于本地贫穷落后的家乡,来到繁华现代的都市,他们发现了除所知的简陋和贫穷的世界之外,还有如此富足的世界,认识到以填饱肚子为标准的低消费水平之外,还有带有享乐型的消费。城市的富足和高消费对他们起着消费示范效应的作用,刺激了他们不正常的消费欲望。飞驰而过的高档轿车、新奇小巧的动感手机、时尚迷人的高档时装,经常震撼着他们平淡的心境,并且这些诱惑物总是在玻璃橱窗后,在炫彩的灯光映衬下毫无保留地向他们招摇,诱惑近在咫尺,使他们享乐的欲望和强烈的占有欲日渐升温。他们纯朴自足的心理,逐渐倾向于享乐和贪婪。除了这些诱惑的拉力外,还有制约机制缺失的推力。制约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监管不力,另一方面是自律的弱化。
对于外来人口的管理,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和相关的配套规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外来人口管理法规体系。但问题在于,多数情况下,这些规定并未得到严格的执行,同时在工作中,各管理部门之间由于缺乏沟通和整合,失控漏管现象严重。政府管理的疏漏是一方面,各单位和个人的防范不力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外地来京的犯罪分子抢劫、盗窃工业原材料的案件中,被告人坦言,工地上和露天的仓库里,都散放着这些东西,好象是没人管,没人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