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的犯罪心理及其防治措施
张旭辉
【摘要】外来人口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致富需要与“社会屏蔽”障碍的冲突;外界诱惑增强与制约机制缺失的暗合;归属结群的需要与盲目从众的耦合;不公正的社会待遇与原始报应、报复观念的迎合等。对外来人口犯罪的心理矫治与预防应从外部措施和内部措施两方面入手。外部措施方面:首先清理完善法律法规,培育外来人口的守法情结;其次建立健全公平分配体系和保障制度,消除外来人口对社会的敌视心理;再次转变并尽量消除公众的歧视态度,营造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减缓现有模式带来的各种压力。内部措施方面:首先调整外来人口的心理预期,增强其心理免疫力和心理承受力;其次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各种教育,提高其自我适应力和自我约束力;再次丰富外来人口的社会生活,养成其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外来人口的犯罪问题。
【关键词】外来人口;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犯罪心理矫治与预防
【全文】
外来人口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1],正如有学者指出,犯罪是社会发展相伴相生的产物一样[2](P170)(注:意大利着名犯罪学家菲利指出:犯罪是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规律导致了我所讲的犯罪饱和论,即每个社会都有其应有的犯罪,这些犯罪的质和量是与每一个社会集体的发展相适应的。),外来人口犯罪是任何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然代价,也是我们这一古老国度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宏大背景下衍生出的外来人口犯罪问题更具有中国特色,它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积重难返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集中写照。特别是在非典危机以及孙志刚事件引起全国范围讨论和深思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外来人口犯罪。
以往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外来人口犯罪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主体外因素,有关心理分析的只是简要地附带说明。诚然,这些主体外因素对犯罪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犯罪是综合动因的产物,主体外因素必须通过主体内因素才能起作用。为了探究为什么在同样的背景下、经历着相同遭遇的人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却依然坚强,就有必要从犯罪人的心理方面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所以研究犯罪的最终途径必然要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因而研究罪犯也要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3](P26)。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侧重于各种主体外因素对主体心理产生的不良刺激,力求探知外来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并提出一些矫治预防的建议(注:名词术语内涵外延的廓清以及恰当的定义是进行调查研究必备的先决条件,在本文中,外来人口犯罪是指流入本地,在本地滞留从事各种活动但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不在本地的人员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触犯我国刑法的规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