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正鸣,单位为华东政法大学。
【注释】参见高厚满编著:《惊险与智谋的较量》,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63—65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编:《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年鉴》,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联合国章程2656 f(d)款第22条关于“恐怖活动”的定义。 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233页。 舒迟:《国际恐怖与国际政治》,《读书》2001年第11期。 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拉登离开舒适的家庭,参加了阿富汗圣战组织,展开了反对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斗争。美国为了支持拉登参加阿富汗吉哈德反苏运动,从80年代初至1986年间,共给了这位抗苏斗士及其同伙高达2.5亿美元之巨的军事援助,包括专门对付直升机的“毒刺”便携式导弹等尖端武器。美国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产品,包括防空导弹等,也都陆续进入了拉登的兵器库·只要反苏反共,拉登无论从事何种暴力活动,都得到美国的百般呵护。然而,不幸的是,美国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拉登的恐怖主义组织逍遥坐大,最终自己也深受其害。海湾战争之后,拉登的伊斯兰情结使他不满美国对伊拉克的攻击,因此他掉转枪口,把美国套入袭击的准星,美国不得不自己吞下亲手栽下的苦果。 参见(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薄智跃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美)彼得·卡赞斯坦:《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秦亚青、魏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年版,引言。 “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正是民族冲突的反映。参见罗开卷:《试论我国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的防范对策》,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董克汩:《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西)胡赛·路易斯·德拉奎斯:《西班牙的反恐立法》,杜进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1期。 参见李艳霞、李涛:《以刑事法为视角完善我国的核恐怖主义活动立法》,载《平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参见(美)魏斐德:《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芮传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122页。 杨正鸣:《市场经济与犯罪问题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美)西奥多·A·哥仑比斯:《权力与正义》,白希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76页。 (美)伊恩·莱塞:《反新恐怖主义》,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2页。另请参见杨晖:《反恐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目的与动机这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一致,但恐怖活动的目的和动机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交合。参见喻义东:《恐怖主义犯罪目的之辨正》,载《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另请参见简基松《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动机特征》,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大恐怖事件》,载《青年时讯》2001年9月21日。 秦大兴:《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载《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2期。 参见许桂敏:《浅谈俄罗斯关于恐怖主义犯罪问题的立法》,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1期。 董克汩:《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参见邱国梁、吴鹏:《恐怖主义“人体炸弹”反对探析》,载《犯罪研究》2008年第1期。 关于恐怖活动的“工具性”参见喻义东:《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恐怖工具性》,载《实事求是》2007年第3期。 (美)艾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156页。 杨正鸣:《市场经济与犯罪问题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艺菲:《天花:恐怖分子瞄准的新武器》,载《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28日。 参见王水明:《论洗钱犯罪与国际恐怖主义融资》,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参见叶俊:《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对策初探》,载《公安研究》2008年第6期。 同泽:《世界6大恐怖组织扫描》,载《青年时讯》2001年9月21日。 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朱耀东:《分析美国遭恐怖袭击的三大启示》,人民网,2001年9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