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鉴于国际恐怖主义产生原因的复杂性,任何一个国家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反恐重任。众所周知,导致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贫困、民族和宗教矛盾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等。笔者认为,恐怖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特定的国际体制,与某些国家的特殊政策和做法有联系的,正是这些特定的国际体制与国家政策,比如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单边主义,以及由此带来的众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的主要温床和催化剂。比如美国2001年12月13日单方提出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美国的单方面退约不仅仅撼动了核威胁的平衡基石,而且预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容易导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从而出现核恐怖和军事恐怖的局面。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任何一个国家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反恐重任以及国际恐怖主义防治应当纳入现行法治的轨道。因此,国际恐怖主义防治的治本之策就在于一方面从根本上铲除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在发生因素;另一方面,制定统一的国际反恐怖法和加强国际合作,如断绝恐怖主义犯罪的财力和在联合国主导下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等。
治本之策固然能一劳永逸,但鉴于恐怖主义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与需求的不同,要想短期消除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元异是痴人说梦,因此当前比较可行的防治方法是努力治本的同时,应加强治标,做到标本兼治。在目前阶段,治本与治标统一于国际恐怖主义防治的目标与过程当中,犹如车之两轮、剑之两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从长远来看,国际恐怖主义的防治在标本兼治的同时,更应加强治本。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国家立法的规定是进行国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区域合作和国际社会全方位的协作则会巩固和加强该基础。各国在反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应化解矛盾与隔阂,妥善解决对立和对抗,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10}。
【作者简介】
吴立志(1971—),男,湖南南县人,湖南科技学院法律系讲师,吉林大学法学院2005级刑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
刑法与中国
刑法。
【注释】对国际恐怖行为运用战争手段唯一合法依据就是联合国宪章第51条所规定的“自卫权”。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峰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先后举行了六次峰会,进行了五次反恐联合军事演习。详情参见:http://news.sina.corn.en/z/shhzmeeting/2007—08—15.
“9.11事件”后,为防止恐怖主义活动,各国相继颁布了一些法律。这些法律在起到有效防治恐怖主义作用的同时,也给公民的人身自由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如布什政府为了应付恐怖主义的威胁,扩展了对普通民众的监视及对其信息的搜集。布什政府还秘密地、无限期地拘禁了成百上千的囚徒,包括一些美国人.既不允许他们上诉,也不允许他们会见律师。设立国家安全局。加强对移民的限制和进一步严密安全策略等。这种利用反恐之名侵害公民自由权利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美国及其盟国在实施反恐战争过程中,捕获大量恐怖主义分子,这包括关押在关岛、阿富汗美军军事基地的“基地”组织成员、阿富汗塔利班人员等。但在美国看来,这些不属于“战争的俘虏”,因此并不承认其战俘地位,并设立军事法庭对他们进行秘密审判,在审理过程中,经常看虐待战俘的行为。这其实是对战俘人权赤裸裸的侵犯。美联社2005年3月获得的一份政府数据显示,美军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中.抓获了大约6.5万人作为战俘。这些战俘在被捕后,被装进密封集装箱内成批押送,由于炎热、没有足够的空气和水,大批战俘在中途死亡。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军监狱中,至少有108人死亡,其中大约有1/4的死亡案例可能是由美军人员虐囚所致,并且已经接受了调查。“基地”组织战俘们还遭受酷刑或其他形式被虐待。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拘禁了大量交战者与非交战者,甚至对年老体弱和残疾的囚犯同样采取“非人道”的待遇。
虽然,对国际恐怖主义的防治还有刑罚处罚机制.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恐怖主义防治法,刑罚处罚机制只能在国内层面运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任意性很强,因而该机制在实践中对国际恐怖主义的防治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胡锦涛于2005年9月5日在会见出席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的部分国家、国际组织和港澳台代表时强调.建设国际和谐社会,符合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心愿。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和谐社会。国际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加强合作、文化上开放包容和安全上增强互信。详情参见:http://www—china.org.cn/chinese/news/969064.htm.200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