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另类表达,聚焦敏感要案

另类表达,聚焦敏感要案



——2010土生阿耿特色博客作品TOP20系列之(4)

李绍章


【关键词】另类表达;敏感要案
【全文】
  

  【土生阿耿按】十年前,中法网算是最热门的法律专业网站之一,其BBS论坛客流量火爆。“土生阿耿”正是在那里来到了中国,遂将中法网作为主打个人品牌的重要阵地,堪称炒作的“旗舰店”。起初没人晓得我是谁,无(知者)也就无所谓了;我也一根筋,压根就不懂人情人性,(无知)者确实也就无所畏了。这样自然就容易放得开,不管自己几斤几两,逢人就反对。哪怕轻薄的只剩一个鸡蛋,我也必须撞撞秤砣,体验一下生死较量。谁重碰谁,谁硬砸谁。有输的时候,壳碎蛋黄流;也有赢的时候,让秤砣弯腰承认不是所有的蛋都是草鸡下的。但秤砣终究是秤砣,不管怎么弯腰,即使体积一样,人家的重量和密度摆在那里;鸡蛋也该明白:偶尔侥幸拿下一局,再得意也做不了秤砣,正如新华字典里的“巨”和“臣”,虽然一样的面积,后者却是三室两厅。


  

  那时对“时评”很感兴趣。见个新闻就点评,逮个案例就议论。学过的那些法律,尽情搬腾出来,随意拽下几条,逮个缝隙(美其名曰“切入点”),就可塞得满满的。时评类文章不必写得太长,千把字左右,穿在脚上正合适,不大不小,走路也稳当。上千字就算臭裹脚了,这种“规模以上作品”不是懒得写,而是时评不需要。那时才二十几岁,精力没的说,晚上几乎用不着睡觉,白天有和无的,都行。于是,我爱时评胜过女人爱时装,天天在网上逛、狂、晃。媒体互动我积极参与,投稿发表我也兴致百倍,网络讨论我也尽情投入。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帖子,有人的地方必有土生阿耿,没人的地方也得带些人过去。惹眼,但也惹事,看不惯的大有人在,冷嘲热讽,带刺挖苦,骂骂咧咧。还好,我不该肤浅的时候也会皮厚,那些七嘴八舌的冬瓜西瓜、南瓜北瓜,总能当成美味佳肴,多喝几杯二锅头,反而助长了新一轮的无知、求索和轰炸。


  

  不过,随着年岁的渐长,便厌倦了时评。法律时评有个公式:时评=材料(30%)+法条/法理(30%)+评说(40%)。这个公示不代表行文的顺序,只是在揭示时评的结构和成分。前者和中者都是固定的,事儿就是那个事儿,客观发生,千篇一律,无非就是用点浓缩技术,减减量而已;法条和条理也是现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么成熟、庞大,不愁拽不出来。而后者“评说”部分则是时评文章的核心,但有了前面的法工具定调,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不同的只是,时评人选取的视角不一,用的工具、走的路径可能有差异,结论也可能会有悬殊。讲究点文采的,在表达上再修饰、化妆一下,或者相机插叙一个名人、警句、典故、数据,若容量允许的话,再说说外国怎么怎么、港台如何如何,然后再视主题所需,使出文人一贯的讽刺腔腔或者歌颂调调,或批或赞,要么大而空,要么虚而华,止笔。时评多在报纸发表,安全起见还得四平八稳,不能误走偏锋,一平稳就容易失色;篇幅还不能太长,要保持一个“豆腐块”的个头,这就局限了言说的字数。按照公式所示的比例,千字时评中,材料和法条/法理部分是现成的,粘贴复制即可,“评说”部分只需400字,敲在电脑WORD文档上也就十行。能摆糊、会鼓捣的,一天写个几十篇是没问题的。不明真相的,往往把短小等同于精悍,连声称赞。其实,恕或不恕我直言,经典的、可读的、耐读的好时评不是没有,但很多时评不过是现成的材料和重复了一万遍的观点的堆积而已。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