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身份犯与共同正犯的认定

  

  至此,关于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性质的认定问题才有了最终的结论。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该类型共同犯罪的性质除了考虑实行犯的犯罪性质外,还应考虑各行为人所触犯的罪名,关注谁是犯罪行为中的核心角色从而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比较法定刑的轻重,进而决定是否分别定罪。这种处理方式既符合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也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是部分犯罪共同说的立场在司法实务中的诠释和贯彻。刑法理论应在共同犯罪理论中贯彻部分犯罪共同说,司法实践中也应当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处理共同犯罪案件。


【作者简介】

王军明,单位为吉林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注释】乔治·弗莱彻著:《反思刑法》,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479页。
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0—671页。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页。
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陈子平著:《共同正犯与共犯论:继受日本之轨迹及其变迁》,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19页。
李洁著:《犯罪既遂形态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高格著:《定罪与量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8页。
陈瑾昆著:《刑法总则讲义》,吴允锋勘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229页。
《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1页。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同注,第316页。
同注,第582—583页。
郑成良著:《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赵合理:“论共同犯罪中的身份”,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赵秉志:“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以职务犯罪为视角”,载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李成著:《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同注,第153页。
肖中华著:《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326页。
赵秉志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1页。
高铭暄著:《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882页。
高铭暄、马克昌著:《中国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112页。
马克昌:“共同犯罪与身份”,载马克昌著:《马克昌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8页。
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高金桂著:《利益衡量与刑法之犯罪判断》,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55页。
同注,第452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