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未成年人犯罪之网络诱因

  

  总之,网络中的不良因素既存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中,也包含在“网婚”等网络中的诸多灰色地带中;未成年人犯罪亚文化的反社会意识就在上述不良因素中积累和酝酿。


  

  (三)渐进式接受犯罪亚文化


  

  未成年人接受犯罪亚文化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即未成年人对网络中的不良因素有一个由习得到互动、再转化为以实际行动逐渐认同的过程。处于正常生活方式之中的未成年人向犯罪亚文化成员的角色蜕变存在一个过程,犯罪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伴随着差异交往的生活方式一点一滴渗透的。毕竟,未成年人对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差异交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未成年人刚接触网络时,有一个习得过程,即对网络的规则、技巧以及网络中所隐含的暴力、色情因素的学习、了解的过程,这表现为未成年人对不良信息不加分辨的接纳。后来,在充分习得的基础上,开始了互动的过程。这时未成年人在心理上已经将接受不良信息视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并消除了在道德上的罪恶感。他不仅是不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不良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制造者。这表现为未成年人在网络中传播、制造不良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引诱、劝说其他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不良信息。最后,在网络中与不良信息的差异交往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未成年人的主观需要,他们开始在现实生活中谋求网络中形成的不良动机、欲望及攻击性人格的实现。由于这些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思想不成熟且长期深陷于虚拟世界中,并深受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袭和腐蚀,对现实世界人和事的看法早已发生扭曲,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早已发生蜕变,他们非常容易实施社会越轨行为和刑事犯罪。


  

  四、文化冲突:未成年人生活方式的失范状态


  

  未成年人与网络的差异交往,受犯罪亚文化影响实施越轨行为和犯罪,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其深层社会文化根源与背景。我们认为,未成年人与网络差异交往的深层社会文化根源在于未成年人生活方式处于失范状态。在网络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中,犯罪亚文化与主文化之间的冲突即是这种失范状态的具体表现。


  

  默顿在犯罪行为紧张理论中指出,“如果人们用合法手段实现这些目标的努力受到阻碍,人们就可能会尝试用各种非法手段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产生失范与犯罪。”[5]“失范”作为默顿的犯罪行为紧张理论的关键术语,可以理解为社会为人们设置了共同努力的目标,而部分人群不能够通过社会所认可的方法实现目标时,他们会选择社会所不认可的方法实现目标和内心满足;失范是特定人群与主流社会发生断裂的后果,在文化上,失范往往就演化为特定群体的亚文化与主文化的文化冲突。这种失范状态也存在于上述未成年人生活方式中,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表现的更加明显。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