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交通过失基本犯构造论纲

  

  第三,根据《解释》,即便在行为人一方违反交通法规的场合下,上述原则仍有适用的余地。


  

  总之,信赖原则或危险分配的适用在日本也无非是近几十年的事,我国交通设施和法规的整备尚有所欠缺,在这一问题上务必谨慎。至少,不能抽象地以行为人信赖交通关系的相对方会采取不违反交通法规的行动为由而轻易适用该原则,应根据具体的场合在符合社会相当性的前提下结合行为人和相对方的具体情况进行考察。在信赖原则适用的相对人方面,宜作出最大限度的限制,原则上应排斥行人。在注意义务分配的问题上,应更多分配给机动车驾驶者。


【作者简介】
童伟华(1971-),男,湖南岳阳人,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
【注释】这是井上佑司教授的观点,参见[日]林幹人;《刑法总论》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版,第287页。
这是平野龙一教授的观点,参见[日]林幹人:《刑法总论》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版,第287页。
参见日本最高裁判所1962年12月28日判决,载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集》16卷12号1752页。
参见[日]大谷实:《新版刑法讲义各论》,成文堂2000年版,第56页;[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页;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41页。
参见札幌高等裁判所1976年3月18日判决,载日本《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9卷1号第78页;福冈高等裁判所1982年9月6日判决,载日本《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35卷2号85页。
案例具体参见日本最高裁判所1989年3月14日决定,载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43卷3号262页。
参见[日]佐伯仁志:《过失犯论》,载《法学教室》2005年303号第42页以下,转引自[日]山口厚:《从新判例看刑法》,付立庆、刘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町野朔、山口厚、伊东研佑、松宫孝明等人皆持此种观点。对此可参见[日]甲斐克则:《过失犯的理论基础》,冯军译,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过失犯罪的理论基础——21世纪首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参见日本札幌高等裁判所1978年2月18日判决,载日本《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9卷1号90页。
参见日本最高裁判所1979年11月19日决定,载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33卷7号第728页。
参见[日]大塚仁:《信賴の原則とはなにか》,载大塚仁、福田平:《新版刑法の基礎知識——質問と解答(1)》,有斐阁1982年版,第177页;[日]土本武司:《过失犯理论の动向と实务》,载日本《警察研究》第1983年总54卷5号第43页。
参见[日]大塚仁:《信賴の原则とはなにか》,载大塚仁、福田平:《新版刑法の基礎知識——質問と解答(1)》,有斐阁1982年版,第188页;[日]土本武司:《过失犯理论の动向と实务》,载日本《警察研究》1983年总第54卷5号第46页。
参见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同旨: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381页;赵秉志:《过失犯罪的基础理论问题探讨——以注意能力和注意义务为中心》,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过失犯罪的理论基础——21世纪首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参考文献】

{1}[日]林幹人.刑法总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
{2}[日]甲斐克则.过失犯的理论基础[C]//.冯军,译.高铭暄,赵秉志.过失犯罪的理论基——21世纪首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日]西田典之.刑法总论[M].东京:弘文堂,2006。
{4}[日]山口厚.刑法总论[M].东京:有斐阁,2001。
{5}[日]福田平.刑法总论[M].东京:有斐阁,2001。
{6}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12-313。
{9}[日]大谷实.新版刑法讲义总论[M].东京:成文堂,2000。
{10}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74。
{11}侯国云.过失犯罪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69-370。
{12}张冬霞.过失犯注意义务的解读——赵达文交通肇事案[J].判例与研究,2007,(1)。
{13}[日]北川佳世予.交通事故和过失论[C]//.黎宏,译.高铭暄,赵秉志.过失犯罪的理论基础——21世纪首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4}[日]松宫孝明.刑事过失论の研究[M].东京:成文堂,1989。
{15}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3。
{16}[日]齐藤信治.刑法总论[M].东京:有斐阁,1993。
{17}[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M].东京:有斐阁,1975:206。
{18}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日]西原春夫.交通事故上信赖の原则[M].东京:成文堂,1969。
{20}黎宏.日本刑法精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15。
{21}[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各论[M].东京:创文社,1964:345。
{22}苏惠渔.理念与现实之间——过失交通犯研究[C]//.高铭暄,赵秉志.过失犯罪的理论基础——21世纪首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9。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