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财产权对人格权的积极索取与主动避让

  

  4.不得侵害尊严和自由


  

  理性和社会的本质命令个人的生命、肢体和自由应受到保护。按照自然法观念,生命、肢体和自由先于实在法而存在,而所有权是“所属”被扩展了的结果[19]。荷兰学者胡果也认为如果人的生命不与身体的完整性、自由和价值评判联系在一起,人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20]。尊严和自由也是法律保护的终极目标,因此,财产权对于人格权的索取,尊严和自由也是其不可逾越的临界。


  

  法律对于权利的分类,其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其对主体的不同价值或功能而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权利保护。同为精神性人格权,不同权利,甚至同一权利的不同具体客体也决定其与自由和尊严的关联不同,在侵权标准的掌握上也不尽相同。根据人格要素与主体人格尊严是否有直接关系,可将这些要素分为与人格尊严有直接关系的要素和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个人信息。前者如姓名、肖像、隐私等,对这些要素的索取,不仅可能对主体的人格尊严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会侵害主体的财产利益。后者是指那些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如教育信息、财产信息、消费习惯等,对这类信息的索取不会导致主体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只会导致主体的财产利益受到损失[21]。


  

  综上,财产权和人格权构成异质冲突,分属于不同的权利系统,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拟性,在权利的现实重要程度上,具有可变易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当需要做出比较判断时,其价值要根据社会现实和立法宗旨做出判断。我们的目标在于为不同权利之间的相互磨合以及权利与社会的相互呼应开辟道路[6]。财产权对人格权可以积极进取与索取,但是假如我们将这种进取与索取比作一个行人,其在面对他人生命与身体时,必须后退;面对他人尊严和自由,必须止步,面对其他人格利益,则须谨慎把握进取的临界点。


【作者简介】
石春玲,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注释】周友军.交往安全义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7。
松冈义正.京师法律学堂笔记.民法总则. 1911. 127-128.转引自俞江.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5。
R. G. Hammond. PersonalProperty. Revised Edition,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22.82。
黄琳.姓名权和肖像权的异化.中美法学前沿对话.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88,325。
王传丽.私生活的权利与法律保护.民商法纵论——江平教授七十华诞祝贺文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08。
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18,92,85。
理查德•A•波斯纳.苏力译.正义/司法的经济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87。
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7。
路易•若斯兰.王伯琦译.权利相对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3。
星野英一.王闯译.私法中的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7。
PSamuelson. Privacy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52 Stanford law reviewMay 2000. 1129。
William L. Prosser.The Law ofTorts,3d ed.WestPublishing Co. 1964,367。
米尔恩.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48。
廖焕国.侵权法上注意义务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9。
KC Laudon.Markets and privacy. Communications of theACM,vo.l 39,no.9,1996,92.
徐爱国.英美法中侵扰的侵权行为责任.外国法学译评,2000,(4):5-13。
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38):109。
程啸.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1。
王铁雄.财产权利平衡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70-73。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
刘德良.个人信息与法律保护.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2444.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