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对主犯或正犯的认定,应该根据犯罪过程中以及犯罪前后的具体事实全面分析。主犯或正犯是在整个犯罪过程起着支配作用的人。而不论在真正的身份犯还是非真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中,由于无身份者不具有主体资格,不能对整个身份犯,尤其是犯罪之实行行为,具有支配力。亦即:无身份者不能起主要作用,不能成为主犯或正犯。
四、结语
如果否认无身份者与具备特殊身份之人成立身份共同犯罪,就否认法益侵害的共同性,或者说实质违法的连带性;也放纵了促成身份犯罪发生的无特殊身份者。这在理论上没有根基,在司法实务中亦十分有害。如果一概承认或者全盘否定无身份者与具备特殊身份之人成立身份共同犯罪之共同实行犯,就会造成身份犯罪的“着手”认定提前或延后,引起身份犯的犯罪形态认定之混乱。如果主张无身份者与具备特殊身份之人成立身份共同犯罪之共同正犯,这就与我国一贯坚持的“区别对待共同犯罪中的首恶者与胁从者,惩办少数,改造多数”之刑事政策抵牾。
【作者简介】
吴大华,单位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李运才,单位为贵州师范大学。
【注释】参见有关著述。(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7;张明楷.刑法学: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7.)
有必要指出,刑法典分则也存在必要的共同犯罪的规定。同时立法者也根据惩罚的必要性,将一些犯罪的非实行行为,如预备行为,作为独立的罪名加以规制。
相关论述参见下列著述:大塚仁.
刑法概说(总论):3版.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7 - 328;西田典之.日本
刑法总论.刘明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42;大谷实.
刑法总论:2版.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3-414。
详细论述参见:大塚仁.
刑法概说(总论):3版.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86 -287;西田典之.日本
刑法总论刘明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6。
相关论述,参见下列著述:范德繁.犯罪实行行为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87;何荣功.实行行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5-76。
参见下列著述: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7;张明楷.刑法学: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7。
【参考文献】{1}张明楷.
刑法: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8。
{2}杨兴培.犯罪构成原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373,380-381。
{3}曹坚.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认定中存在的若干争议问题—沈观明、于克勤、陈纪珍非法经营同类营业案[J].判例与研究.2006,(1):36-41。
{4}柯耀程.
刑法的思与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2-123,140。
{5}赵秉志.
刑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05。
{6}张明楷等.
刑法新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49-350。
{7}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4。
{8}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815。
{9}大谷实.
刑法总论:2版[M].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73。
{10}西田典之.日本
刑法总论[M].刘明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66。
{11}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60。
{12}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
刑法总论I—犯罪论[M].杨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11。
{13}赵秉志,李运才.论毒品共同犯罪的死刑限制[J].南都学坛.2010,(5):72-79。
{14}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下);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10。
{15}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M].李昌珂,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93。
{16}大塚仁.
刑法概说(总论)[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76。
{17}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52。
{18}冯亚东.犯罪构成与诸特殊形态之关系辨析[J].法学研究.2009,(5):131-144。
{19}高铭暄.
刑法专论: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