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分配公平伦理的维系。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要求之一,是建设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经济伦理。对于国家而言,分配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宏观保障。经济学中把以国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财富的分配区分为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分配直接体现一个社会的利益倾向,反映伦理的要求。公平有序的分配制度对于市场主体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可以使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得到合理的实现,从而引导公司合法地进行市场行为。反之,一个不公平、无序的分配制度,将使市场主体难以形成有效的心理预期,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实现合理的利益,将诱发公司越轨甚至犯罪。因此,国家应积极推动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公平制度建设,鼓励守法经营、正当获利;同时抑制分配不公、打击非法牟利的行为。通过建立起分配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公司的正常市场行为能够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对于公司而言,公平意味着平等地对待其他市场主体。公司既要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又要与相关人进行经济交易。公平的伦理要求公司在竞争中要平等地竞争,而不能采用违法犯罪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或恶意竞争。公司犯罪中存在的诋毁对方商业信誉、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以及强迫交易、内幕交易等行为就违背了公平的伦理要求,破坏了市场秩序。对此,强化公平伦理观念,对于规范公司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其三,经营效率伦理的定位。效率或称效益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因,是一切市场主体进行经济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在市场经济中,对于经营效率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关键在于其追求的程度与方式如何。公司如此,国家亦莫能外。国家制定各种法律政策都离不开对效率的追求,国家制定经济规划是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蕴含了内在的效率追求;同样,国家打击公司犯罪是为了维护市场环境,保障经济的发展,也蕴含了内在的效率追求。在公司对经营效率的追求过程中,国家要加强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尽力引导市场主体避免追求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走向其追求的反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市场主体正确追求效率,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追求效率,而不能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其四,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衡平。随着改革实践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从国家到公众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但对于效率的过度追求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社会上存在着发展等于GDP增长的偏向,收入差距被合法却不合理地拉开,使得全体国民难以尽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在新的时期,国家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方针,提升了公平的社会价值含义,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把发展经济与维护公平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再是效率优先,而是强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公司而言,效率意味着对利益的追求,而公平意味着对伦理的尊重。没有效率的公平是公司难以接受的,公司将面临生存的危机;而没有公平的效率将导致公司滑向违法犯罪的泥潭。公司应正确把握对利益的追求,既积极进取,又要正当经营,不能违法犯罪。对于国家而言,效率意味着发展,而公平意味着和谐。没有效率的公平是难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而缺乏公平的效率必将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国家应通过各种手段维护社会的公平,约束公司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又要掌握适当的限度,不能对公司约束过度,妨碍市场的效率。
(四)环境伦理路径
环境是任何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质量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体现。传统经济学、法学考量问题的出发点基于资源的无限可能性,而忽略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只从人的视角出发将环境视为外在资源,仅从人类自身的需要考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从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环境并不是人类社会外在的东西,人类就存在于环境之中,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为人类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条件,是社会发展动力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23]环境资源的丰富与贫乏,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