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On the Utilization of Polygraph Conclusion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沈德咏;何艳芳


【摘要】测谎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往往受到普遍重视,但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反对和支持的态度并存。在我国目前立法框架下,测谎结论不可作为证据,只能用来审查判断证据,而且应该严格测谎鉴定的相关程序。在将来立法修改中,可以将测谎结论作为证据,同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关键词】测谎结论;证据;证据能力;争议
【全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诉讼活动中事实认定的各种技术化手段对事实调查的传统模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技术化的事实认定手段在诉讼活动中能否运用以及如何规范运用,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DNA鉴定、指纹鉴定等科技手段已经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在诉讼活动中用来认定案件事实。但是人们仍对一些科技化的事实认定手段“抱以戒心”或“取舍两难”,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即为: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中都没有测谎的相关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则正被广泛应用。学界对测谎结论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并且研究的成果正在推动、影响着立法。2006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有代表提交了将测谎结论作为证据纳入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议案,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8日以“测谎:技术革新能否促成修改立法”为题对测谎在中国的发展、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民事诉讼中的测谎、测谎结论如何定性以及是否修改立法等问题进行了专门报道{1}。测谎结论是一个富有争议且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回避这个问题显然不可取,而一味的肯定或者否定更不是解决此问题的正确态度。对于测谎结论,应该理性对待,并积极建构制度加以引导和规范。


  

  一、测谎结论之内涵界定


  

  “测谎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1923年,美国的一些法律专家接受了19世纪末意大利人类学派的刑法理论,鼓吹使用‘科学器械’来取得和审查被告人口供。”{2}(P.153)可见,测谎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口供的收集和审查之中。本文对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研究也主要限制在此范围之内。


  

  测谎技术是通过测谎仪实际应用到司法实践中的。


  

  测谎仪的全称为“多参量心理测试仪”,是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及其他应用科学技术设计而成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在说谎时的生理变化或者人记忆中的一些事件再现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必然引起一系列生理(如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瞳孔、皮肤电等)的变化,它们一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控制。通过仪器测试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可以分析其心理的变化,从而判断是“真实”还是“谎言”。测谎仪测试的是生理参量,而不是言语本身{2}(P.153)。


  

  测谎仪发掘的是人类大脑意识一般无法控制的真实想法,通过分析被测谎之人在供述时的各种生理参量,来辨别其真伪。


  

  测谎结果是以测谎结论的形式运用到司法实践中的。关于测谎结论,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测谎结论是指“专门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测谎设备(测谎仪)记录被受测者在回答其所设置的与案件事实相关联的问题的过程中某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测谎设备所记录的图谱,对被测对象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以判断测试对象和案件的关系及陈述内容的真实性而得出的结论”{3}。也有学者把测谎结论直接叫做测谎证据,是指“通过测谎检查所获得的证据材料,即专门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测谎设备记录被测谎对象在回答其所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某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测谎设备所记录的图谱,对被测谎对象在回答有关问题时是否说谎做出判断后获得的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系列材料”{4}(P.228)。把测谎结论直接界定为测谎证据是否准确,还是有待商榷的。但是上述两种测谎结论的界定均已涵盖了测谎结论的基本内涵,主要为:一个结论、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结论”即一个专业的测谎结果分析;“两个主体”即测谎人员和测谎对象;“三个要素”即测谎仪、与案件事实有一定关联的测试题、专门的测谎程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