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的健康——我们的法学研究者
潘佳
【关键词】拯救;健康
【全文】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为名利的不为名利的,高调的和默默无闻的法学研究者
这篇文章看似与法律和法学无关,实则和我们每一个法律人有关,本文仅就法律研究者的身体健康谈论,涉及的也许是各行各业的共性,如果能引发您的一点思考和感悟,笔者觉得比在中国法学甚至怕Havard Law Review发表几篇文章更有价值。
不久前和我朋友谈起了法律老师的身体状况,现状令我们都很悲哀,也无奈。为了发表,评职称,脖子疼的,肩膀疼的,高血糖的比比皆是,辛苦的读完博士,读完博士后,一个个年轻的教师,老者中不乏浑身是病的半个残疾人。我们的研究者太累了,认真的更累。是什么伤害着我们的健康,是体制么,或许你把责任很容易推到这里,因为你我也习惯于给别人更多的期待了。其实,你我都心知肚明,不过是名利之剑握的太紧,一点点割伤自己而已。任何一套制度架构都有好坏,不过是激发了人性的弱点,而你我皆是这体制的主宰,你我都是这体制内活生生的能动的人。你无法推卸责任。
记得孔庆东老师曾说过,中关村一带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岁。依我看来,理论研究者即使长寿的也很多是赖赖唧唧活百年的。看看那些长寿的往往是淡薄名利的,至少不是为了追逐别人看来给自己脸上贴金的短平快的标准活的。
我们常常看到,光鲜的品牌的照耀下,一个个亚健康研究者奔波于研讨会之间,奔波于大事小事之间,奔波于酒桌之间,“都不是外人”“师生情谊”之类的话不绝于耳。也看到了一个个焦急的找不到投稿回复的博士生,老师和杂志社砍价,还不时的柔柔酸痛的脖子。也看到了发表文章后,评到职称后短暂的喜悦和欣慰的流露。就这样,年轻人熬到了中年人,著作论文一大堆,却发现健康,家庭甚至纯真的友谊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得到了生人社会互相吹捧下短暂虚荣心的满足,却发现自己为了功名劳碌半生后除了荣誉什么也没得到。我们可能像过去做一个普通人,去过平凡的三口之家的柴米油盐的日子,甚至“采菊东南山,悠然回老家”,甚至夜里不断地回忆简单而又平凡的过去。白天醒来,一天天过去,应付还是应付,责任高于一切的心理安慰下,在别人的眼光中,我们发现自己一天天老了。曾经的师生情谊也难以找回,你这时才明白交换主义是多么可怕,才明白原来的友谊是建立在“敬畏”基础上的。我到底成功了么,我们很少问自己这样的话。我们一天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研究到底为了什么,我们走的很远,却总忘了自己要去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互相攀比,急于求成,得功心切,贪得无厌,这些道理,往往是我们老了反思自己的话。尽管笔者是一个年轻人,这样的话和不少老爷爷谈话中常常听到。年轻人需要锐气,争并不可怕,就怕们比了自己的眼睛,身心成为名利的俘虏。中年人需要平静和适度的张弛,就怕握住名利之剑紧紧不放,累坏了神经,膨胀的欲望加速了生命的衰亡,这欲望不主要是生理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急剧膨胀。老者是该收敛了,如果你还和年轻人争个高低胖瘦,倚老卖老,还是时不时的拿跨带公平的话来搪塞,捞回年轻时付出的成本,即使你逃过了法律的制裁,瞑目时整个人生都会倒带,如曾仕强教授所言,你不会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