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持国际刑事法院打击侵略罪的活动
虽然我国还没有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但是法院所遭遇的很多问题都与中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肯定安理会对于侵略罪行为的部分认定权[26]的前提下,我国的支持对于法院顺利管辖侵略罪就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侵略罪对于国际社会利益的危害,虽然我国还只是非缔约国,在维护我国主权的前提下,我们也应当对国际刑事法院打击国际犯罪的正义性活动予以能力范围内的支持,在推动法院在惩治国际犯罪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向国际社会表明我国打击国际犯罪的坚定立场。
(四)合理选择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时间
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中国屡次特别表示了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支持,由此可以推断中国批准《规约》的事实指日可待。[27]也有学者早已建议在《规约》生效七年以后,我国可以考虑加入国际刑事法院。[28]但是七年过去了,《规约》修正案也已经通过,我国在加入国际刑事法院方面却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规约》虽然将侵略罪的定义纳入,但是国际刑事法院仅可对修正案获得30个缔约国批准或接受一年后发生的侵略罪行使管辖权,具体时间将在2017年1月1日后作出的决定加以规定,该决定须由与通过《规约》修正案所需的相同缔约国多数作出。也就是说,虽然侵略罪的定义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侵略罪法院现阶段还不具有管辖的现实可能性。这实际上给我国研究、观察国际刑事法院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经过下一个七年的等待、观察与准备,届时或许我们可以在国际刑事法院明确侵略罪管辖时间的时候选择加入。当然,这还需要我国、国际刑事法院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张磊,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
【注释】Review Conference of the Rome Statute Concludes in Kampala,http://www.icc-cpi.int/menus/asp/reviewconference.登录时间:2010年6月15日。
“罗马规约纳入对侵略罪的定义和对侵略罪行使管辖权的条件”,载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登录时间:2010年7月2日。
限于篇幅问题,关于修正案中对侵略罪行使管辖权问题的规定,笔者将在它文详述。
就侵略行为而言,可能有不止一个人能够满足这些标准。
邵沙平著:《国际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王世洲主编:《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
李世光主编;《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评释》(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联合国大会第3314号决议第1条规定:“侵略是指一个国家动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解释性说明:本《定义》中‘国家’一词:(a)其使用不影响承认问题或一个国家是否为联合国会员国的问题;(b)适当时包括‘国家集团’的概念在内。”
林欣主编:《国际
刑法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赵秉志主编:《新编国际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朱文奇著:《国际刑事法院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邱陵著:《侵略罪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1-73页。
王世洲主编:《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马呈元著:《国际刑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联合国大会官方纪录第九届大会补编第11号”,文件编号A/2638,第13-14页。
同注⑶,第14-15页。
王世洲主编:《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格哈德·韦勒著:《国际刑法学原理》,王世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58页。
赵秉志主编:《新编国际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梅汝璈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律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张 磊:“关于国际
刑法中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地位的思考”,载《刑法论丛》(第23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国际刑事法院缔约国大会第五届会议,侵略罪工作组报告”,文件编号:ICC-ASP/5/SWGCA/1。
《罗马规约》侵略罪修正案第3条。
威廉·A·夏巴斯著:《国际刑事法院导论》,黄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译者序。
张 磊著:《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通过罗马规约修正案”,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6/12/c_12214419.htm,登录时间:2010年7月1日。
王秀梅:“从苏丹情势分析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补充性原则”,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赵秉志主编:《国际刑事法院专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