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若干问题
刘海年
【关键词】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
【全文】
《人权》杂志社就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体系进行研讨,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理论对现实有重要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我国有重视理论的传统。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许多学者和官员在文章中常引用孔夫子,“子曰”等等甚至出现于大臣奏折和皇帝的诏旨之中。近代常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中国建立后除引用马克思等还引用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述。这种习惯无非是为自己的作为和行动指南找理论依据。现在开会讨论建立人权理论体系,会对中国人权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当然,建立人权理论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1991年江泽民同志关于对人权要进行研究的指示传达不久,有关机关和研究单位就提出了建设我国自己的人权理论体系的动议。当时称建设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体系。为此,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辑出版了大型《人权研究资料丛书》,除董云虎、刘武萍同志已编辑出版的两部《世界人权约法总览》之外,又编辑出版了六部,七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担了《中国人权建设》和《发展中国家与人权》两部。后来,由于从事人权研究的人员少,研究基础薄弱,大家又比较忙,对于建立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体系的工作未全面展开。不过按中央部署,在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宣传教育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第一个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就是最重要的体现,在理论界和实践中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比起上世纪90年代初,现在的研究基础要雄厚得多,讨论建立人权理论体系是适时的。不过,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由于涉及人权理论的重要问题的基础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努力,另外理论体系的建立也需要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经过实践检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这不是说我们不应有所作为,而是认为要通过此次研讨,引起有关领导重视,扎扎实实做好基础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体系。
此次研讨会上听了不少同志的发言,笔者很受教益和启发。以下就此谈几点看法:
第一,建立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要先认真研究这一问题的概念。概念有种概念、并列概念和属概念之分。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就并列概念说,人权理论体系与法治理论、经济理论、政治理论、社会理论、文化理论是并列的;就属概念说,人权理论与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人身权利、政治权利和环境权利是种属的关系。我们研究建立人权理论体系,不可能不对上述权利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基础性研究,否则,只注意一般理论概念,不能称其为体系。至于中国特色,这是与其它国家和国际人权公约的有关规定比较而言的。我们的人权保障特色表现在哪些地方,也需要认真研究。只有对以上相关内容有了较清楚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界限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