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强化规则创新与典型案例的示范意义。地方试点是规则创新的重要形式,我国各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储备和拥有量不同,各地政府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实行制度创新是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客观要求。2006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筑节能条例》,要求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12层以下住宅建筑,建设单位应当为全体住户配备太阳能热水系统,否则不能通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该项强制性规则明显悖于《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安装太阳能利用系统时私权优先保护的规定,但是却符合立法精神和地区民众利益。这种创新的示范意义是可再生能源立法构建中必须认可和推崇的。
【作者简介】
宋彪,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
【注释】
王明远:《“看得见的手”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分析》,《现代法学》2007年第6期。
任东明、张正敏:《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新机制的建立》,《中国能源》2003年第10期。
金彭年、吴德昌:《以强制性和禁止性规范为视角透视法律规避制度》,《法学家》2006年第3期。
刘满平、朱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给、消费的协调发展研究》,《中国能源》2006年第1期。
Aleksandr Kalinin & Aleksandr Sheindlin:《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安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0年第3期。
张梓太:《我国〈节约能源法〉修订的新思维——在理念与制度层面的生成与展开》,《法学》2007年第2期。
马宏权、龙惟定、马素贞:《美国〈2005能源政策法案〉简介》,《暖通空调》2006年第9期。
张友国:《韩日经济—能源—环境政策协调机制及启示》,《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
倪正茂:《法的强制性新探》,《法学》1995年第12期。
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胡建淼、金伟峰等:《中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所设行政强制措施之现状及实证分析》,《法学论坛》2000年第6期。
肖金明:《论强制规则》,《法学》2000年第11期。
李北陵:《新能源法案:美国能源战略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石化》2008年第3期。
任东明:《关于建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若干问题探讨》,《中国能源》2005年第4期。
赵嫒、郝丽莎:《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及形成机制》,《资源科学》2005年第9期。
杨解君:《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之新思维》,《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何建坤:《国外可再生能源法律译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244~245页。
李俊峰、时璟丽、王仲颖:《欧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可再生能源》2007年第3期。
Mischa Bechberger&Danyel Reiche:《德国推进可再生能源良治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增刊。
任东明、张正敏:《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潘小娟:《外国能源管理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3期。
李艳芳、刘向宁:《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与其他相关立法的协调》,《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李艳芳:《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研究》,《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
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为落实该项强制性措施,《通知》对发改委、质检总局以及工商、环卫、环保、科技、税收等政府部门提出监管责任,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以及企业、公众提出配合义务。
宋功德:《公域软法规范的主要渊源》,载罗豪才等编《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