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通说认为代表人诉讼就是任意诉讼担当的典型,但是,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适用意见》),我们认为,对代表人诉讼作出任意诉讼担当的唯一认定未免过于仓促。《适用意见》第60条的规定,依民诉法第5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确定的,可以由全体当事人推选共同的代表人,也可以由部分当事人推选自己的代表人;推选不出代表人的当事人,在必要的共同诉讼中可由自己参加诉讼,在普通的共同诉讼中可以另行起诉。第61条规定,依民诉法第55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不确定的,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当事人推选不出的,可以由法院提出人选与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的,也可以由法院在起诉的当事人中指定代表人。据此,当事人推选或者法院与当事人协商都可以看作是当事人授予代表人诉讼实施权的行为,但是,对于法院指定代表人的做法则很难理解为任意诉讼担当,因为诉讼担当人的诉讼实施权不是来源于实体权利人的授权,而是来源于法院的职权行为。我们认为,对于由法院在起诉的当事人中指定代表人的代表人诉讼,在本质上理解为法定诉讼担当更为妥当,因为其诉讼实施权与破产管理人的诉讼实施权在来源上具有一致性——法院按照法律的规定,依职权行为指定诉讼担当人。而民诉法学界对破产管理人属于法定诉讼担当人的结论并不存在争议,因此,由法院在起诉的当事人中指定代表人的代表人诉讼认定为法定诉讼担当也就顺理成章。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第4条第2款规定了农户诉讼代表人的确定顺序:(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上记载的人;(二)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为在承包合同上签字的人;(三)前两项规定的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进行诉讼的,为农户成员推选的人。也就说,在前两项情况下,诉讼代表人并不是基于司法解释的明文规定,而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志,因此,将这两种情形理解为法定诉讼担当相对于理解为任意诉讼担当要妥当些。
最后,我国法院对代表人诉讼的裁判文书习惯于将当事人表述为,“××(代表人)等××人(名单附后)”,在这种方式下,诉讼代表人在本质上只是成为被代表人的诉讼代理人而不是诉讼担当人,因为被代表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以代表人自己的名义作为原告或者被告进行诉讼。因此,就此而言,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只是带有任意诉讼担当的色彩,但并不是典型的任意诉讼担当。
综上所述,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具有多种情形,有的需要运用法定诉讼担当理论来加以解释,而有的则需要运用任意诉讼担当理论加以阐述。因此,不宜将代表人诉讼一刀切地认定为任意诉讼担当的适用情形。
(二)许可使用中的任意诉讼担当
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品种权的权利人以及商业秘密的持有人可以通过许可使用的方式来利用其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所谓的许可使用是指知识产权人或者商业秘密持有人将自己的权利(包括利益,下同)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许可他人使用的行为,其方式有普通许可、排他许可、独占许可三种。独占实施许可,是指让与人在约定许可实施权利的范围内,将该权利仅许可一个受让人实施,让与人依约定不得实施该权利;排他实施许可,是指让与人在约定许可实施权利的范围内,将该权利仅许可一个受让人实施,但让与人依约定可以自行实施该权利;普通实施许可,是指让与人在约定许可实施权利的范围内许可他人实施该权利,并且可以自行实施该权利。我国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将这三种不同方式取得实施权的被许可人是否享有关涉该权利/权益侵权的诉讼实施权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独占被许可人拥有独立的诉讼实施权、排他被许可人拥有补充的诉讼实施权、普通被许可人具有相当的诉讼实施权。(注释3:参见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2号)第4条、《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法释[2007]1号)第1条、《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2号)第15条、《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20号)第1条第2款。《关于全国部分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也指出,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起诉人,可以是合同当事人,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包括独占、排他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依照法律规定已经继承或正在继承的知识产权中财产权利的继承人等。)具体来说,在发生权利/权益被侵害时,独占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排他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和权利人共同起诉,也可以在权利人不起诉的情况下,自行提起诉讼;普通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经权利人明确授权,可以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