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情法两尽”抑或是“利益平衡”?

  

  四、余 论


  

  不得不承认,关于“利益平衡”的描述与证明实非一篇短文所能完成,作为一种外在解释,它时常受到“情法两尽”之类自我表达的阻击,因此,对“情法两尽”的质疑与追问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徐忠明教授在对笔者的批评中提到:“所谓‘利益平衡’云云,实际上并非明清中国司法实践的独有特征,而是中外司法实践史上的普遍技艺。我所担心的是,倘若取消了中国古人用以表达裁决依据的“词”,而拿其它的术语来表达,这是一特殊的文化翻译,那么作为司法实践的“物”,是否将会变得面目不清?“徐忠明教授的担心,其实涉及到一个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词“本身是否是自足的?这里简单加以回应。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曾希望找寻一个古人的“词”来表达其所对应的“物”,比如“平”和“均”,但最终都因为内涵过于抽象而放弃。事实上,就中国传统司法而言,“情理”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词”,而古人对其的描述和运用也不可谓不多也,但是,我们并没有在如此充分的“词”中,厘清它所对应的“物”,反而在纷繁变幻的“词”中,迷失了“物”本身。对此,我们必须加以省思。滋贺秀三乃是一等的学问家,他以“情理”这个“词”为核心,对中国传统司法作了相当细致而深入的描述,然而其结论却始终跳不出”教谕式的调解“之类的模糊范畴。[8]倘若我们对滋贺秀三的理论预设加以留意,就会发现所谓“教谕式的调解”不过是“实定性”西方法之下的拙劣对照,其研究也就沦落为马克斯·韦伯“卡迪司法”的精细脚注。与其说滋贺秀三怀有文化上的偏见,还不如说其不自觉地落入了“词”的陷阱。“词”的含义并非像其自身所表明的那样清晰。“情理”如此,“情法两尽”和“准情酌理”更是如此。前者理想有余,后者内涵难定,以这些自我标榜的“词”来界定其所对应的“物”,本身就值得怀疑。我们若真要对中国传统司法作出明晰而可信的描述,对“词”予以同情的理解固然必要,而跳出此种无法自足的“词”,恐怕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
汪雄涛,云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注释】汪雄涛.明清诉讼中的“依法审判”.开放时代,2009,(8)。
徐忠明.明清时期的“依法裁判”:一个伪问题?.法律科学,2010,(1)。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徐忠明.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和实质化.政法论坛,2007,(2)。
汪辉祖.病榻梦痕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方大湜.平平言:卷二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官箴书集成:第七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
滋贺秀三.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王志强.清代刑部的法律推理.中国社会科学,2003,(6)。
汪雄涛.明清判牍中的“情理”.法学评论,2010,(1)。
汪雄涛.明清诉讼中的情理调处与利益平衡.政法论坛,2010,(3)。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