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例一女两嫁案的处理逻辑也非常类似。先说李钧所判的“误娶有夫之妇事”。何锦之妻任氏被其母偷偷领出后,几经辗转配与锁锦堂为妻。虽然判官认为“例得还珠”,但“酌情”的结果却与此相反,判归后夫,“着帮给锦(前夫--引者注)钱八十千,以便另娶”。此种利益平衡的逻辑由清人沈衍庆明白道出:“失妇而得金,得金即有妇”。(参见[清]沈衍庆:《槐卿政迹》(卷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毛一鹭所判的“一件欺奸弟妇事”也是如此。诸氏由沈显卖与沈霓为妻,判官认为绝卖属真,应归沈霓。但是,公堂之上,沈显之子抱母哀号,于是判官”酌情“以原价将诸氏判归沈显,前夫得妇,后夫得金--利益平衡。
前载《病榻梦痕录》案例也可用利益平衡来加以解释。汪辉祖认为,虞氏之死,非因逼奸之羞忿,而因诟骂之气愤,气愤自缢显与骂詈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以此将许天若科以徒刑,其罚已重,有失报偿之意。在他看来,“拟以杖枷,似非轻纵”。很显然,罪与刑的报偿平衡是判案的基本逻辑。虽然在此意义上,我们将汪辉祖的报偿理念解释为“情理”并无不可,然而,将本来明晰的概念解释得更加模糊,却有悖解释的基本立场。
“利益平衡”的解释逻辑不仅可以突破“情理说”的模糊性,还可将“情理说”的苍白补足:
周作统旧耕族叔周星会田亩,星会因其欠租而夺之,旋俟其完租而还之,此亦田舍翁之常事也。作统原卖有五斗种田与星会为业,仍属作统赁耕,已经数年。星会虑日后主佃不分,将田起回,另换五斗田给耕。此又小民为子孙计之恒情也。然则作统之自缢,于星会乎何尤?独是始之夺田,原欠实属无多;继之换田业瘠而租未减。是星会平日锱铢必较,不留余地,亦概可见。且开门见有缢死,理应报验,乃辄将尸身移至屋后,希图脱卸,掩耳盗铃,何其愚也。夫业各有主,起佃换田在星会并无不合,惟所换之田略瘠,应较原租七硕减为六硕五斗,以昭平允。除饬尸兄作级换立赁耕外,仍酌断星会出理葬银十两给尸妻黄氏具领。周继暹、聘选等听从黄氏将尸由屋背移回星会门首,大属不应。讯无主使藉讹别情,鼓面深究。(参见[清]沈衍庆:《槐卿政迹》(卷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此案中,周作统因拖欠田租,族叔周星会将田收回。同时,周星会担心承买周作统之田日后主佃不分,起佃换田。孰料,周作统自缢而死,因此涉讼。判官认为:“作统之自缢,于星会乎何尤?”不仅欠租收田是“田舍翁之常事”,而且起佃换田也是“为子孙计之恒情”。以情理而论,周星会所为并无过错。然而,判官却“酌断星会出理葬银十两”,其理由是推断“星会平日锱铢必较,不留余地”。前后对照,我们发现判官的逻辑十分牵强。既然承认周星会所为符合情理,其所谓“锱铢必较”自是过于深求!判官如此搬弄情理,究其目的,无非是要“抚平”周作统之死。纵使周星会与周作统自缢无关,但周作统的“死”作为利益损失的事实,本身就构成求偿的理由。在判官那里,寻求双方的利益平衡是其真正的逻辑,而情理只是一个幌子。
不能用“情理”予以恰当解释的案例还有:
屯院孙批上海县告人唐模楫状:
前件审得:唐模楫所告之田,乃黄鲫先年卖之乔宦,转数年而归大成。即大成今再鬻之模楫,已将十年矣。鲫妻薛氏一旦挈幼孙黄恩以剿杀鸣府,盖非氏本意,则姚德与黄希孟挑之也。此事于理于法俱左。而前断尚许回赎者,盖怜老妇弱子茕茕相吊,而思完其旧巢也。第孤寡可悯,而律例不可越,刁风不可长。夫以辗转相售历年久远之田,令薛氏遽得尽赎,则自薛氏而上谁无原主,自薛氏而下谁非原主?倘彼此俱以主自恃,此田终何归宿也。且令弃业者无日不可回赎,无人不可回赎,而受业者殆矣。即以薛氏老寡,孙甫垂髫,宜少加恩恤。奈此告又不尽出薛氏意也,无已则参情法之中,以其半归薛氏取赎,则官存再孰之条,而民保久安之业。且与前怜老恤孤之意,又不至相矛盾也。姚德与希孟任情偏证,致淆公法,各应杖戒。唐模楫以弟串名,而复蔓引西孟之兄,亦属添捏,并杖。(参见[明]毛一鹭:《云间谳略》(卷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