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后危机时代中国式民主的多元反思

  
  民主对中国而言,实属舶来品,地理环境决定论对民族国家的发展当今更多的是批判的声音,这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等广泛存在。历史地考察,地理环境确属民主发育的关键。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要素的集合。在科学界对进化论主义种种质疑下,有一点是共识的,即生物最初从非生物演化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是从共同祖先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等演化而来。从生物学和角度,总体上人类基因的民主化水平尚不成熟。不妨再从如下几个角度探讨民主的产生发展。
  
  就地理环境条件,从陆海关系来看,起源较早的民主国家,大都是欧洲国家,爱琴海沿岸的海洋国家,且小国居多。美国虽然地域广辽,发达的政治制度,和民主观念使得联邦到地方的各级政权分享而治。民众与政府的互动也需要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完成,比如如全民直选、议会、言论自由等等。这样才能在民主下,保证政府的行政权力和对国家整体的维持与巩固。当然,联邦和州政府的矛盾常常存在,跨州的协调工作与民主的矛盾还是长期存在的,只是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作用的机理不同罢了。那么在民国初年,各省自治的态势下,实则小国寡民的中华大地,为何民主没能发育起来呢?这需要从其他角度找到答案。从地形地貌考察,民主的发源地首先是大河文明,大河文明的原始居民和氏族在应对变幻无常的水环境挑战中,结成联盟,水陆交通的进步,使得商品贸易在上下游沿海口岸城市中变的普遍,地缘意义上的群落形成加快。人类社会是在共同应对大自然挑战中结成同盟的,有了群体,共同的事务,才产生集体决策机制,抛开种种关于民主的实质化标准化讨论,民主的雏形在史前文明史是客观存在的。
  
  中华文化的特色是隔绝机制,道路交通的隔绝,地区间的隔绝,家族的隔绝,宗教信仰的隔绝,内外部的隔绝,新旧习惯文化观念的隔绝等等。海洋文明的特点是扩张性,伴随的是资本欲望的征服过程。文艺复兴形式上打破了神学束缚,此后欧美国家,社会力量和国家权力能够和宗教力量良性互动。封闭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长期农业文明的主导,落后的自然条件下,农民不得不依赖于土地生存,血缘意义上的村落,家族逐渐成型。原始社会条件下,氏族首领权威无处不在,民主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民主的形式简单化,因为这种民主表面上是顺应长老权威,实则决策能力不足条件下,生存环境使然。随着私有产品的产生,父系的影响力凸显男权主导的时代到来,自黄帝时期到先秦时期一直是诸侯格局的状态,奴隶制王朝下,民主在家族内部,地方实力派和民众之间,皇帝和天下之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秦王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这一方式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封建制度下,一般意义上的民主的经济和社会基础都是不存在的。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不平衡是多方面的,时至今日仍有自然经济成分在边远山区存在。国民党执政时到新中国成立阶段,中国一直是个烂摊子,民主同样难以发育。社会主义走过很多弯路,直到改革开放才极大的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才开始发育,这一宏伟蓝图的推进是经历了多年的主义之争,才为改革定下了思想的调子。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