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以一名当代大学生与青年的身份写给蒋方舟的一封公开信

  
  通过对以上两个疑问的回答,我所理解的大师的人物形象已经大致勾勒完毕了,这里就略过不再用我繁琐的文句重复唠叨了。不知道你对我的述说有何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下面再回头看看你写给清华大学的那封信吧。你写的内容我猜大概能引起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认同吧:我们的大学确实不再是“知识的殿堂”,而成为为社会培训员工的“培训班”;主题不再是“知识和人格”,而是“技能与生存能力”;中心任务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毕业生的就业”;大学生也不再是一个具有独立担当精神的群体,而是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中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裹胁着蹒跚前进的特殊群体,他们也会发牢骚,也会有一定的反抗,但在社会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诱惑--工作、房子、车子、票子、漂亮媳妇、出国等等基于生存的无奈或贪婪的享受--面前甘愿沉沦。面对此,我更多的是同情和无奈,同情的是他们因不再有思考能力和自我认同而丧失了人的基本的独立性,无奈的是我离他们越来越远,大学三年我保持了他们对我无恶意的嘲笑……

  
  我们无意干涉或指责别人的生活方式,因为每个人如何过活是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当代人并没有活在一个常态的社会中,而是活在一个变态的社会中,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中都充满了“谩骂,迷茫,颓废……”等等精神的缺失与涣散,也还有众多为了生存而忧虑的呻吟。官方对此的社会转型期的解释大抵能站得住脚,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作为的正当理由,也不能成为我们漠视与制造社会不合理的正当理由,更不能成为反对我们阐述与努力解决这些社会不合理的正当理由!

  
  昨天晚上,听一个舍友讲了一“传说”:晚8点多,在珠海某街道,一女子被一辆面包车当街掳走。真搞不懂,在我们这个自诩“自由,平等,民主”的文明社会,怎么还可能发生这样耸人听闻的“传说”?什么时候我们能拥有这样的自由空间,这这个空间里“包含着人的一切,也就是说过一种精神的历史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为所有属于人的精神力量和性格都留有活动空间。他希望娱乐和学习,工作和收获,占有和享受,制作和创造;他希望尽可能地做所有这些事情,希望体会孩子和父母、老师和学生、徒弟和师傅的关系、他的意志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最大的满足。他希望像一个兄弟一样生活在兄弟之中,想一个朋友一样生活在朋友之中,像一个公民一样生活在公民之中……”(【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概论》)?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