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那时开始,你的梦想就是做大师?现在很少听你在媒体上说起,因为梦想变了?
蒋方舟:没变,但不会像原来那样得意地逢人就展示给他们看,现在则像招供一样,问到我才会说:好吧,是的。虽然这几年我也没做什么特别违背梦想轨道的事情,但我还是觉得它离我稍微遥远了一些。小时候的想法很简单,没有意识到原来大师也需要大师的环境和土壤,以为这就是一个人的世界,就像你爬山,只要你低头爬啊爬,有一天你默默地就成了世界上最好的那一个,或者那一批。后来我才发现,你要爬山得脚底下有个山才对啊。”(“不再向成人世界献媚,90后以梦想应对危机”南都网)
首先,祝福你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知道你认为的大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也不清楚你所说的“大师的环境和土壤”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你所言的爬山的脚底下的那个山是如何的。在这里,我将按我以上的三个疑问倒序的顺序对大师这个话题做一下浅显的想当然的评论。
关于大师所爬的那座山应该如何?这个问题也许可以转化成这样一个问题:大师做了什么才能称之为“大师”?一个文学家写了脍炙人口并流传千古的作品,一个思想家构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还是一个政治家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制度?我以为以上这些都只是作为大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一个大师成就的外在形式表现。作为大师的称号,应该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对某一个人的最高荣誉奖赏,那么大师真正的生命力应该是为这个国家或为整个人类的“存在”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或者是解决了“存在”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困境,或是解决了“存在”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升华的难题。这是我对大师的理解,也许过于苛刻了吧!那么我们将视线投到当今的社会现实,看看是否存在这一个应该为大师准备的山。当今中国存在广泛的社会问题,精神世界的迷茫与冲突,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与社会不公,诸多的社会矛盾及其激化倾向……因此可以说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人类都面临着广泛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困境以及升华的难题,所以当今是存在这一个应该为大师准备的山的。
那么大师的环境和土壤又如何呢?纵观古今,大师就应该是孤独的甚至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排斥的,因为大师的任务就是反对现存的社会状态。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困境以及升华难题的存在基础,就在于现存的社会状态对那些不合理的社会存在的广泛而深刻的维护。要想实现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困境以及升华难题的解决,大师首先就应该与现存的社会状态划清界限,我认为这是大师最起码的立场。但是大师又是最贴近社会现实的,他们不是冷漠的人,他们应该是对他们的同胞怀有深切感情的最有爱的一群人,他们往往拥有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既然这样,那么大师还需要有什么样的环境和土壤呢?难道一个被社会主流价值观与规则挟持甚至操纵的人能成为大师吗?还是那些享有巨大民望与鲜花掌声的人能成为大师?当然,我们的社会是被高度控制的社会,确实不易出现那些敢于与现实作坚决斗争(这里的斗争并不是革命意义上的斗争,我个人反对革命,那除了能带来给民众的灾难和政治家的胜负成败外,什么都带来不了)的人士,也很难出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似的“朝闻道,夕可死”的求道(就定为大师之道吧)者,这确实很无奈,也许你的无奈也正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