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法律制度中起作用的准则不是原则或抽象的标准。……规则是在那里,在书面上,但是书面上的规则可以常常是被置之不理。”[25]弗里德曼用形象的话语展示了一个亘古的命题,即当制度疏离实践时,怎么办?面对如此宏大的问题,任何人都无法给出普适性的答案。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印证了这一命题存在的真实性,如何才能给该问题的解答开出一剂良方,纯粹的理论探讨可能只起隔靴搔痒的作用,期待在动态的实践中给这剂药方增添更有效的成分。
【作者简介】
孙志煜,西南政法大学。
【注释】http:
www.wto. 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 htm.
MichaelS.Valihora,NAFTA Chapter 19 or theWTO’s Dispute Settlement Body,A Hobson’s Choice for Canada? CaseWestern 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Law,SpringSummer,1998,p. 450.
J.H. Jackson,The Crumbling Institution of the LiberalTrade System,Journal ofWorld Trade Law,1978,pp. 93,98.
笔者认为,杰克逊的归纳实则是指出了各国对外法律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可能的发展方向,研究者将某个区域的争端解决机制硬套上“权力导向型”或“规则导向型”,只是对其本意的曲解,因为各区域的争端解决机制有其独特性。试想,EU各成员国在基础条约下构建的争端解决机制与NAFTA在协定下构建的争端解决机制都是以“规则”为导向,似乎都可归入“规则导向型”,但EU以欧洲法院或初审法院来解决内部争端的方式与NAFTA通过6套截然不同的机制来解决争端的方式有天壤之别。如果不对“权力导向型”、“规则导向型”的争端解决模式进行细分,只会模糊各区域争端解决机制的特性,无助于法律分析的深入。
李双元等:《中国法律趋同化问题之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詹姆斯·麦考尔·史密斯:《争端解决设计的政治学:解释区域贸易条约中的条文主义》,载莉萨·马丁、贝思·西蒙斯编:《国际制度》,黄仁伟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19页。
Protocol ofBrasilia for the Settlement ofDisputes,ChaptersⅡ,Ⅲ,Ⅳ.
参见人民网:《我国在建自贸区达14个,占外贸总额14》,http:mnc. people. com. cnGB9946738. html。
参见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 cacs. gov. cn。
参见新华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法律先行化解贸易争端》,http:news. xinhuanet. com fortune2008-1025content_10249606. htm。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4页。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依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的看法,路径依赖是指一些微小事件的结果以及机会环境会对制度变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旦形成,便会产生一条特定的路径,继而指导类似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R·诺斯、A·阿诺钦、D·诺斯等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5页。
LeeKim Chew,ASEAN Unity Showing Signs ofFraying,StraitsTimes,23 July 1998,p. 30.
浦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刘更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PeterBoyce,The Machinary of SoutheastAsiaRegionalDiplomacy,in LauTeik Soon ed.,New Dir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SoutheastAsia:Global Powers and Southeast Asia,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73,p. 9.
H.E. OngKengYong,ASEAN and the 3 Ls'':Leaders,Laymen,and Lawyers,http:www. aseansec. org17356. htm.
Alyssa Greenwald,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Area:A LegalResponse To China’s Economic Rise? Duke Journal of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Law,W inter,2006,p. 208.
苏力:《无需法律的秩序》,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第125页。
Kimberlee K.Kovach,The Evolution of Medi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Issues Ripe for Regulation May Shape the Future ofPractice,in Nadja Alexander ed.,Globe Trends inMediation(Second Edi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 BV,2006,p. 420.
AmitavAcharya,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Asia (second edition),Routledge Publishers,2009,p.295.
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