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各国为了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顺应民众追求金融自由的呼声,通过诸多举措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甚至创造条件促成宽松的金融环境。金融自由化主张变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使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取消贷款额度的限制、降低商业银行的储备金率、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自主性。金融自由化本身的宗旨是“利好”的,然而,诚如学者所论,“金融自由化在解除金融压抑,提高金融体系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3] 确实如此,金融自由化后,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就面临一个比原先受到严格管制下更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譬如,自由化以后,利率不再受到限制,完全受市场供需的影响,因而会波动频繁且幅度加大,这很可能恶化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同样地,自由化致使银行业竞争加剧,银行无法再向从前那样获得较高的利润,为了获取与自由化之前差不多甚至更高的利益,银行就有更强的动机去从事那些风险大的活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典型的例证,曾今在华尔街风光无限的、已经破产的银行,在抵押贷款公司、房产商、信用评级机构的互相“耦合”下,大量的次贷最终无法收回,严重导致银行资本的流动,不得不宣布破产。金融自由化深层的蕴涵在于留给市场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市场主体各尽其才、各尽所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类金融机构绞尽脑汁构想出一些超越传统的制胜方案,于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主要是用于规避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但过度的金融投机也反面利用了金融创新,通过各种投机手段引起金融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由是,自由化诱使的金融创新是金融风险的发酵剂,使金融风险变得更加集中,增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若不能得到控制或消除,“积劳成疾”终究总会爆发。
(三)金融全球化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金融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Prasad等(2003a),金融全球化(financial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各国、各区域的资本市场的联结与融合程度日益提高的趋势。[4] 也有学者将金融全球化界定为“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主体、金融工具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金融资本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市场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5] 金融全球化以金融市场交易的国际化和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为代表,其具有金融网络化、货币一体化、金融服务现代化和金融风险扩大化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这样的后果是造成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外汇交易额大于世界市场进出口总价值的60倍,并且还在不断繁衍。”[6]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经济过度扩张正带来大量的纯粹的“虚拟”金融资产,与整个世界的真正物质生产相比已越来越变得失真,为金融风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外,金融全球化使得外国资本流入到本国金融市场,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入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致使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增强,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旦一国特别是占主导的国家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危机,另一国将遭受金融传染的威胁。金融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协作发展、各要素有效配置的同时,更是潜伏着危害极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