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风波中的信息博弈和官民互信
田飞龙
【全文】
日本超级地震发生已有周余,地震本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由次生灾害引发的跨国社会反应却热潮不断。此次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此。然而,当国际社会忙于援助日本抗震救灾并深深感佩于日本国民表现出来的冷静与从容之时,国内的一股“抢盐风波”突然袭来,引发了政府和各界的频繁互动。
3月中旬,互联网上的下列信息迅速流传起来:地震引发的核辐射污染海水,海盐将不可食用;放射性物质将危害人体,应服用碘盐以阻断相关辐射。该类信息很快引发了各地的“抢盐风波”,局部地区出现断货现象,盐价成倍疯长。政府即刻将该类信息定性为“谣言”,并通过国家专营的盐业总公司发布储量总担保声明、专业部门专家提供知识解答以及紧急市场干预等方式平抑民众恐慌和盐业市场疯长态势,效果较为显着。从个案来看,政府的行动及时有效,社会情绪和市场很快得到稳定,但该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却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入思考:为何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城市市民也纷纷加入“抢盐”大军?为何“官言”不如“官盐”有效?如何建立作为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最重要基础之一的“官民互信”?笔者试图从信息博弈和官民互信的角度展开分析。
“谣言”何以“惑众”?
此次“谣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据报道有关责任人已经伏法,受到了与其行为相当的行政处罚。但是“谣言”何以“惑众”?比如处于灾害第一线的日本居民就没有发生“抢盐”事件,而且他们还对中国大陆的隔海“抢盐”行为大感困惑,这是为何?有不少评论家从科学素养、国民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信息博弈的分析视角更加具有解释力。此次抢盐风波中存在三方的信息博弈结构:政府、二级食盐经销商和消费者。食盐实行国家专卖,一级市场的盐业公司可以划入“政府”范畴。在这三方关系中,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科研机构和专家队伍,而且对于食盐的供求关系具有直接的控制能力;二级食盐经销商无需知晓具体的科学知识,只需要简单计算成本收益以及牟利机会即可;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既不可能掌握专业科学知识并据以理性行动,也不可能对总体供求关系具有自信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