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要摆脱旧文学的影响,革新自己的文学视野,其实是很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中国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大大地影响着文学并促进着文学的发展。物质的充裕是革新精神的坚实基础。只有在富裕的社会生活中谈论起文学来才更能显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学本来就具备贵族的气质。中国文学很土,土就土在它只关注社会的广泛现实阶层,而忽略了人更高的精神需求和对真、善、美的需求。中国文学直接以现实为描述对象,而且是以看得见的方式描述中国式的生活境况,文学脱离了想象,脱离了理想,脱离了思考,脱离了精神实质的东西,仅仅只对简单的现实生活作一些表面式的描述,很难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更高的理性。本来,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生活,指引着现实生活向美好的境地发展,而不是仅仅就现实而写现实,缺少启迪和指引的作用。
对外开放以后,西方的很多东西涌入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也要求中国文学走入世界,与世界连为一片。随着外文书籍、影片、饮食、服装等一系列文化的侵入,人们无形中受这些文化的侵袭,品味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近代文学创作出一大批垃圾,就是与西方文化对比得出的结论。中国文学已经滞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人的意识思想的变革。我曾经偏激地说过,在中国,最不懂文学的是会写作的人,学过文学的人,最懂文学的人是不会写作的人,没有学过文学的人和翻译家。我这样说并非是诋毁中国文学。而中国文学的现状就是如此。为什么说不会写作的人,没有学过文学的人还最懂文学。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人们不会创作歌曲,不懂五线谱,但没有人不会品味美妙的音乐。人们不懂烹饪厨艺,不懂设计服装建筑,但没有人不会品尝食物的好味道,不会欣赏服装建筑的美感。人们也许不懂创作美的东西,但人们绝对欣赏得来美的东西,上帝赋予人们爱美的心和眼睛几乎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懂音乐,不懂绘画,不懂文学,但我们却可以让音乐,绘画,文学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和其他的精神享受。翻译家就更不用说懂文学了,他们把西方文学翻译过来,其间就已经领悟到了其中文学的最高精神价值是什么。说真的,我看一些翻译家们在他们的翻译作品前题的序比许多所谓的文学家文笔优美得多。有对比,才有优劣,有优劣,人才会进步,所以翻译家最懂文学。再则,为什么说学过文学的人,会写作的人反而不懂文学。那是因为他们太沉浸于旧文学中了,他们往往喜欢从古人那里去吸取文学的养料,喜欢沉迷在自己国度的文学思维里。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文学才被编辑所看重,才能发表,才能被国人所接受。他们就尽可能地创作出只合乎中国人口味的作品。一位老师就劝我要多读经书子集,多学习古人的文章,我常常不以为然。要叫我去把《资治通鉴》、《史记》读上一遍,那是万万做不到的,不是要忘记历史,而是要走出国界,不要老是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之中,而是要再创造辉煌,不是老是抱着老祖宗的那点东西不放,而是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东西。也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中国文学穿插历史的东西太多了,文学和史学几乎混为一谈。历史的东西那是很现实,很逼真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来不得半点虚假,而文学则不同,文学敢于富于想象,敢于大胆虚构,甚至不惜代价地说看起来跟真实一样的谎话。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虚化了的东西。太记实了,就不能成其为文学。记实的东西容易过时,容易被现实淘汰,而记虚的文学则不会。一部《荷马史诗》可以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无论人类发展到何样地步,它仍然是人类文学中的瑰宝,占据着不可代替的位置,伟大就是这样成为伟大的,不朽就是这样成为不朽,这是根本不能推翻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