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痴迷西方文学,而对中国文学不屑一顾。这恐怕源于我对文学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的与众不同吧!文学是人类根植于生命的一种精神活动。这是我给文学下的定义。人类之所以要产生文学,是人类精神的一种需求,是人类智慧的必然要求。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文学就会像其他人类赖于生存的一切生存资料一样不可缺少。生命是会完结的,生命会死亡,人的精神和肉体总归都会消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面对肉体的衰老消亡,人类至今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默默承受。而文学是让人的精神不消亡的一种保存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书写来传承人类精神,延续人类文明,让人的精神处于永久的不死的境地。生命的特征和意义诞生了文学。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核心也应该是体现生命的特征,围绕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的文学才能被历史接受,被人类传承,成为世界名着,否则一般的文学只会随着时间和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消失。那么生命的特征和意义是什么?这恐怕是一个哲学的命题。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解只能是站在无数人的理解之上的理解,只能是穿越时空,得到更多人赞同和一致认同的理解。文学家或者哲学家的使命便是从普通人的个性理解中提炼出共性的能说服大多数人的理解来阐释生命的特征和意义,并让这种理解成为人类共同精神的一个主流方向。故此,要想成为被世界接纳的文学,你的高度就必须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去考虑生命的特征和意义是什么,去描述关乎于全人类的精神发展的话题,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国土上。中国文学之所以走不到世界上去,其原因就是局限在民族的,本土的,国人的立场去思索生命的特征和意义。文学的价值取向也局限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之中。
我对中国文学越来越不感兴趣,其原因就是它的文学价值取向太狭隘,太保守,太陈旧,太本土化。中国文学受中国古文学思想的影响,一直固步自封在自己的领域内,保守着发展,很难有大的突破和改进。中国文学的价值观本身就存在问题。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需要动力。文学发展的动力就是思想。中国人的思想由于受传统文学的影响,内敛而缺乏张力,喜欢沉浸在自己恬静的境地里悠然自得,缺乏精神的力量。我一直都认为中国文学喜欢无病呻吟,喜欢在自己的心境里哼哼唧唧,不想有自己的改创,不想有自己的冲破力。一直以来,中国文学受着清淡,自娱的影响。只要是借助花花柳柳,夕阳月色抒发了自己的个性化的情感外,就再也表达不出别的什么东西了。曾经在启良着的《西方文化概论》里了解到中国文化研究的是心性,西方文化研究的是理性;中国文化是向内的,西方文化是向外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西方文化讲究天人相分。这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概括确实很实质,很精辟,很到位。但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文化就不可以理性,就不可以向外,就不可以天人相分,就不可以同时具备诗性,智性,理性,就不可以饱含精神的力量,冲击世界文学?为什么中国文学只在自家门前徘徊吟唱,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世界的一股文学力量?为什么中国文学的价值仅仅体现在中国人的中间,而不展示在世界人民的面前?问了也是白问,说了也是白说,因为中国作家缺少世界级的眼光,无法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理解文学,去创作出描述生命特征和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