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财证

  
  虚拟信息,无根据。有座大荒山,山上有无稽崖,崖上有青埂峰,峰下有通灵宝玉。它们在哪,无以可考,因那是《红楼梦》的“太虚幻境”。

  
  传递虚拟信息者,依据人懒怠、很难、无法查考所描述的已然、未然事物,便肆无忌惮的骗人。人又易偏听偏信,使造假者,有可乘之隙。

  
  信息,或大、或小部虚,极少全虚。羊或狗,司空见惯,有人便挂羊头,卖狗肉。但无人挂电灯,卖太阳。太阳温达1500万℃,无人能握。故卖太阳,即使一小角,也荒谬之至。

  
  人理解事物,千差万别,且会造假,故宁艰难碰撞事物,也不轻松接受“成作”。如文艺节目,多花钱临场欣赏,少免费听人介绍。

  
  当印象与事物特性一致,是真实信息。当印象很少,是片面信息。当印象与事物性征相反,是错误信息。当蓄意张冠李戴,是虚拟信息。

  
  第七节信息理念的引申

  
  人把其它事物间的关联、影响,也视为信息的形成,故派生了多类信息。但无论生命非生命类信息,皆为人类信息理念的引申。如种子,能还原父辈形体,有人称此为遗传信息所致。再如电磁波的收发,也称为信息交流,这完全套用了人类信息的理念,其有时是人类信息的变性。

  
  第八节 采集信息之方

  
  因遥远、危险,难以或无法亲临其境,因细微,不能用文字、图画、声音表达清楚,可用某些器械、方式,把感觉、分辨、表达力提高。星月,用望远镜观察。外貌,以照相方式获取。细菌,用显微镜检测。

  
  事物内外特性,皆可用器械采集,唯脑中的印象,不可用。如创采集之方,将是大发明!

  
  第七节 对信息之误

  
  有人以为,信息为事物所固有,获取时,如从树上摘果。还有人以为,信息是白捡。更有人以为,只有用信息器械或经专业机构所传,才是信息。

  
  信息虽反映事物,但事物本身不产信息。水中月非月,是月影。脑中事非事,是事影。

  
  大树无论结多少果,可采尽。而信息,却无尽时。如甲的信息传于乙,甲并未失去。而乙所得,是比“葫芦”画“瓢”。“瓢”非“葫芦”,“葫芦”也非“瓢”。

  
  获一则信息,既无倒海翻江的巨动,也非春种秋收的久待,而是轻易、瞬间获得,人便感觉“白捡”。事实上,形成印象,须耗体能,故非白捡。

  
  当提及信息,通常联想到网络、电信、广播、报刊等媒体,除此好像无信息,或很少。众媒体,是信息输入、传递、再现的设备或单位,非独享、生产信息的机器或部门。如只有他传是信息,那么,他的信息从何而来?

  
  第九节 人与物之别

  
  有脑类,对事物有极复杂的反映。无脑类,则只是简单的反应。

  
  有些草,能感觉危险信息(气味或声响)。当羊接近,会释放化学物质,使其生厌而远离。但羊也非呆,总是逆风吃草(减少气味或声响)。

  
  草类无承载印象的细胞,故不能形成“黑羊”、“白羊”等印象。人不但知其貌,还知其数。

  
  人和羊,虽同属有脑类,但不能并论。人吃果,既产味道印象,又产产地印象。由联想而产的特殊印象,只有人能做到。羊不会抽象思维或联想,既无半遮面的娇羞,又不会暗送秋波。

  
  第九节 五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发明

  
  古人群体移物,有“嗨吆”声,此即语言的雏形。随智力的提高,用不同的声,表示更多的动作或意图,久而久之,就成语言。语言,为印象之范。

  
  2、字的发明

  
  古人抓一兔,划一痕,以示数量。一痕,毕竟简单,事物繁多,只用其示,不但当事人难分,他人更易混淆。为使众明,需用更多直痕、弯痕及其组合体,这些痕迹逐渐演变,就成文字。文字,为语言之范。

  
  3、纸和印术的出现

  
  起初,用地、石、骨等做字的载体。地字易毁,硬物难刻。后来,用帛或简。帛可做被服,价值高。简低廉,但重量、体积皆大。

  
  经长期探索,发明了造纸术。纸具有轻、薄、廉价的特点。纸做载体,即使童子,也可怀揣《西游记》。

  
  手写极慢,不适应规模化信息传递,于是发明了印术。一人操作印械,可抵数人,乃至数十人书写。

  
  4、电磁的应用

  
  未发现电磁前,用号角、旗帜、手势、语言、快马、飞鸽等传递信息。发现电磁后,导致电报,电话、电视的面世,从此结束了速度慢、效率低、代价高、范围小的历史。

  
  5、网络与微机的结合

  
  网络,使距离缩短,范围扩大。微机的快速反应,使效率提高。二者联姻,使世界形成“地球村”。

  
  第十节 社会巨变

  
  目前,各行业皆在信息化。电眼、电耳、电嘴、电脑比比皆是。有线覆地,无线遮天。大型、小型、公立、私立的信息传递及器械研制机构,难以尽数。

  
  因采集、传递信息的能力极高,致使某些事物,被公开或秘密探询、拍录、传播。有人担心,有人反对,有人期盼的被“监视”社会,已来到!

  
  第十一节信息之性

  
  1、主客观性

  
  信息是脑之子,必有主观之“痕”。某特性,有人一生未搞清,这非其空无,而是未知。即使形成一些印象,也难保一致,这非其变化无常,而是人脑不一。

  
  信息是物之影,必有客观之“色”。物的外貌印象,多数人相似。

  
  2、普遍性

  
  信息,空中弥漫、山上雕刻、地上矗立、地下掩埋、水上漂浮、工厂制造、仓库储存、车辆运输、器械凝聚、书本影印、导线奔涌、飞禽走兽携带、屋檐树梢吊挂、大街小巷张贴、脑中藏、手上捏、包里夹。正所谓睁眼信息,闭眼也信息。

  
  3、非物质性

  
  信息的主观性,决定其非物质性。

  
  物质和信息,截然不同。物质有质量、体积、动态下有势能、可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信息无体积、质量、能量,故无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信息虽可用,但不充饥、燃烧。

  
  4、可储性

  
  信息的客观存在性,决定其可储性。

  
  信息若只存于脑内,不但受时、空限制,还使传径变窄。故多数信息,须存于脑外。

  
  信息可缩储,如微机硬盘,体积小于书本,但其存量,却可与图书馆媲美。

  
  信息的储法,有记忆、书写、印刷、录音、录像等。

  
  5、依赖性

  
  信息的非物质性,决定其依赖性。即信息须被载体承载,才能展现。

  
  载体有大小、轻重、贵贱之分,但其只影响信息的传效,而不影响本质。

  
  6、可加工性

  
  信息的主观性,决定其可加工性。

  
  信息虽多,而需求有选择。为用好信息,需筛选、分类、加工。

  
  二次信息,可概括或渲染。概括是便于表达、记忆,但不能既无鼻子又无嘴。渲染是为增趣、详解,但不能喧宾夺主或喋喋不休。

  
  物体与信息,皆可加工,但方式、结果不同。物体可引起体积、重量、性状、用途之变。信息却不能脱胎换骨,绝不可把战争爆发,说成文艺汇演!

  
  7、简要性

  
  信息的可加工性,决定其简要性。

  
  信息,是事物的瞬间反映,故不能引经据典,剖析、论证。否则是“蛇足”、或论文。

  
  无论事物何其复杂,可用一字、一图、一符、一物、一音、一语、一姿表达。

  
  8、非完整性

  
  信息的简要性,决定其非完整性。

  
  信息所含印象,为概数。如战前指挥部规定:两颗绿色信号弹为总攻令。当信号弹升空,可产“两颗”、“绿色”等印象。对于非战者,不知为何、谁发射。但战者还形成“指挥部发射”、“总攻开始”的印象。二者印象量虽不一,但皆为和。而和,具有相对性。绝非战者的印象是信息,旁观的却不是。信息印象多则胖,少则瘦。

  
  一次信息形成,受限多因。反应机敏、占据佳位、器械先进者,成象多,反之则少。故其印象之和,属非定量。

  
  二次信息,可增删一次信息的印象。故其印象之和,也属非定量。

  
  印象之和既是非定量,在采集、传递、储存时,可依事物、要求不同,而设不同的量。无关紧要的,为多余,应删。影响巨大,但未形成的,为不足,应补。

  
  9、不对称性

  
  信息的非完整性,决定其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量、印象量、印象表征的差异。

  
  信息量,是指每人掌握的信息数。印象量,是一则信息所包含的印象数。印象表征,是事物的具象。

  
  甲与乙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环境、经历、大脑机能、工作性质、探索方向不同,所产信息不同。

  
  一次与一次信息的印象量,存在不对称。同物不同人,所产印象有多少、正误之分。

  
  一次与二次信息的印象量,存在不对称。一次转二次,即可添“枝”,又可减“叶”。

  
  不同事物的印象表征,存在不对称。如看到山景,绝非海像。

  
  信息量,印象量,印象表征的不同,既可刻意追求,又可不经意形成。

  
  信息不对称,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主观方面,是因人有意或无意封锁。客观方面,是因世界博大,产、存的信息,难以尽数。无论记忆力多强、反映速度多快、器械多先进,皆不能采集所有信息。

  
  信息不对称,是“双刃剑”。角色不同,影响不同。有人希望对称,有人希望不对称。

  
  生活中,无不受不对称信息影响的人或事。如商家为暴利,大做虚假宣传,造成购销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从而使消费者优品未买,劣品却买一堆。

  
  信息的对称性,是主观认定,故只相对,而无绝对。只能设大概范围、或某种对应关系。掌握范围内、或整体形式对应,就视为对称。

  
  绝对不对称,是客观事实,不可改。相对对称,是假设、追求的目标,故可操作、实现。即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追求不达的高标准——绝对对称,也不被客观事实吓倒,把目标定低,而听之任之,或无所作为。应努力使信息量更大、印象更多、表征更正确。这样,可缩小不对称的差距。而差距越小,越趋于对称。

  
  10、新颖性

  
  一次信息,具有新颖性。变化是客观规律,今朝桑田,往昔沧海。事物、时间变化,印象也随变,故信息总是事物的最新反映。

  
  二次信息,也具新颖性。无论其多么古老,只要首次接触,便属新印象。

  
  11、局限性

  
  信息的局限性,显于两面。一是反映对象的局限。某信息,只反映某事物,另外事物,形成另外印象。多事物印象,非、或非一则信息,而是信息和。二是时间的局限。信息是事物瞬间的反映,而非永久。如看到羊,可产“吃草”的印象。转眼再看,又产“不吃草”的印象。即使依然吃草,也是此时,而非彼时。

  
  12、可传性

  
  直碰事物而形成印象者,可用不同的方式、载体,向未亲临其境的人描述,而使或待人产生印象,此过程是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有时空之分。时间的传递称为储存,空间的传递称为通信。

  
  物体与信息,皆可传,但方式不同。物体用运具、人或动物携带、飘流(水流、气流)、投掷、发射(火药、机械的弹力)、引力等。信息除此外,还有电波、声波、光波。

  
  13、扩散性

  
  信息扩散,由人脑或器械的复制机能决定。传口令,是一串大脑在复制。电视转播,是无数电视机在复制。

  
  信息与物质,皆可扩散,但结果不同。信息是复制,而非“肢解”,故可无限扩散,并保持原性。物是破碎、淡薄,致使“面目”皆非。

  
  14、不确定性的消除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