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财证

财证


蔡振芳


【关键词】财产增减全息认证
【全文】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 最大之损
  第二节 最大之误
  第三节 大决策
  第四节 财证概念
  第五节 义务会计
  第二章 信息
  第一节 信息概念
  第二节 信息产生之程
  第三节 内碰撞
  第四节 一次与二次信息
  第五节 虚拟信息的产生
  第六节 虚拟信息为何能骗人
  第七节信息理念的引申
  第八节信息采集之方
  第九节对信息之误
  第十节人、物之别
  第十一节 五次信息革命
  第十二节 社会巨变
  第十三节 信息之性
  第十四节 信息是生存之保
  第三章 信息的应用
  第一节 财信概念
  第二节 财信现状
  第三节 对财信之识
  第四节 对财信之态
  第五节 财信的规范
  第六节 三原理
  第七节 例内限定
  第八节 财信封锁、伪造之因
  第九节不能破案之因
  第十节犯罪土壤
  第十一节参与财产增减之因
  第十二节 战略被盗用
  第十三节 应敌之策
  第十四节卫财功臣
  第四章 财权法定
  第一节 法之威
  第二节 自定
  第三节 他定
  第四节 公定
  第五节 法定
  第六节 财的属性
  第七节 财权
  第八节 童子争梨
  第九节 最无理之式
  第十节 无程之弊
  第五章 财管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公财管之漏
  第二节 私财管之缺
  第三节 最不正常之象
  第四节 私财强管之因
  第五节 规范无序并存之弊
  第六节 对称措施
  第六章 币、票改革
  第一节 案例
  第二节 案例未明之项
  第三节 案例症结及警示
  第四节币改
  第五节票改
  第六节 票币使用之别
  第七节 政府控币之措
  第八节 数字币
  第九节 数币的制约机理
  第十节 数币载体
  第十一节 币流模式巨变
  第十二节 数币职能微变
  第七章 财管新体系
  第一节 财证目的
  第二节 财证职责
  第三节财证限制
  第四节财证项
  第五节财证科学
  第六节 机构设置
  第七节 管辖
  第八节 财证程序
  第九节 可用的器械及方法
  第十节 身份确认
  第十一节 账簿设置
  第十二节 会计配置
  第十三节 记账要求
  第十四节 账簿安全措施
  第十五节 有关规定
  第十六节 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意义、地域、时机
  第一节 利民强国
  第二节 重创恶意借、贷
  第三节 杜绝、降减的案件
  第四节 增加就业
  第五节 利于优抚
  第六节 资源共享
  第七节 监察与纪检
  第八节家政清官
  第九节 会计革命
  第十节 精简机构
  第十一节 节资
  第十二节 物权公示之改
  第十三节 财证之域
  第十四节 财证之机


  前言

  
  当屡屡被盗而气愤,当正在受骗而悔恨,当可能遭抢劫、绑架而惊魂,当仍存腐败而焦心,应阅此文,因其是对侵财犯罪的宣战!

  
  当己财未被侵犯,当自信不被侵犯,劝阅此文,因无不能作案之时、之地、之人、及被侵之财!

  
  当不知怎样预防犯罪,请阅此文。封堵犯罪之源,消除犯罪之壤,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当偶阅此文,可知最大之损、最大之误、最无理之式、最不正常之像。

  
  信息及其不对称理论的研、用,在经济界,正值三伏,在预防犯罪方面,仍处三九。作者欲破僵局,用信息理论剖析犯罪。

  
  自诞生人类,恶念就伴随,在历万年,也难根除。当务之急,一强教育,使良风成主流,二强制度,以围困恶念。教育虽不可缺,也极有效,但总有自闭者或死角。当教育鞭长莫及,则应凸显制度。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最大之损

  
  财务管理(简称财管)的最大损失,非大量财产,而是大量财产增减信息(简称财信)。

  
  财信之损,为人、财安全及社会和谐之和,故是无挽之损、比损财更重的灾难!

  
  财产增减,虽伴生财信,但未专业化采集。未采,不知谁增减。不知,无法确认财产所有权(简称财权)。

  
  第二节 最大之误

  
  反侵财斗争的最大失误,非决心不坚、律条不严、力量薄弱,而是财产增减的失控序增减皆。

  
  各种财产,无论广场角落、白昼黑夜,可自由增减;无论成人幼童、本地人他乡客,可私下增减;无论合法非法、大额小额,可秘密增减!

  
  第三节 大决策

  
  鉴于上述两最,应改革原始的交易模式及落后的会计规则,即实施财产增减全息认证(简称财证)。

  
  财证的创设,以信息、会计、货币等科学和财权法定原则为理论基础,以通信器械、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手段,以采集、传第、储存财信为方法,以规范化财产增减为制度,以预防犯罪为宗旨。

  
  财证的思路,是由政府设财证机构,以与公私共同、详实、持续地记录财产增减,形成双方分别掌握、内容一致的正副账。从此,恶意或大意的职员,无法造假账、糊涂账,懒或忙的公民,也有清晰的账。

  
  财产增减,囊括了人类生活,其规范化,即所有活动的规范。故应打造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微观管理的新模式。从此,公民受约而遵纪守法,不法分子受限而难以犯罪。

  
  第四节财证概念

  
  财证,是指财证机构通过控制、参与公私财产增减,从而确认其种类、数量、价格、时间、来源、去向,以及拥有财产的总量、种类。

  
  控制财产增减,非阻止合法的财产增减,而是促其有序进行。

  
  参与财产增减,非派员陪公私购物,而是对全部财产增减信息(简称全息)的采集、传递、储存。

  
  采集财信,是与财产增减相关的印象,做文字化处理。

  
  传递财信,是财证机构间的转账,及公私申报财产的过程。

  
  储存财信,是与财产增减相关的印象,在账面的显示、累积。

  
  财产、增减、全息、认证,既不同,又相连。有财产,有增减。有增减,产财信。有财信,则全采。已采,是确认。已认,是公证。已证,获财权。

  
  财证,是清白方案。财清德白,先清后白,清而自白。

  
  财证,是财权赋予之仪。其标志性,是财权法定,可程序化操作。

  
  财证,是世界长城。其可行性,不受地域、社会制度、民俗的影响。

  
  财证,是物权公示之改。其突破性,是公私财产的全量化。

  
  第五节无酬会计

  
  多数犯罪,因财而发,故预防犯罪,须知民财。

  
  民知己财,是因自握。政府不能全握,如是之,每用财,须领于国库,此方显然不妥。欲知民财,须为其委派会计,用无偿服务,交换财信。

  
  第二章信息

  
  第一节信息概念

  
  信息,是指人与事物瞬间碰撞,而形成的印象之和,及其某些印象在载体上的再现。

  
  第二节 信息产生之程

  
  大脑致密,且被脑壳包裹,故无进物之口及容物之隙。

  
  称脑为“海”,是因其可容“千军万马”。既无口、隙,军、马如何进驻?原来,脑中非活的军、马,而是其影。既与外界隔绝,影如何映入?欲解此迷,须从人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入手。

  
  人是导体,故电子能在人体中运动。大脑虽不容大物,却无法阻止微电子闯入。

  
  人的五官与事物直接或借助介质(光波、声波、粒子等)碰撞,可激励神经末梢而生电。电子沿(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神经冲入大脑,从而使脑细胞生成影像。

  
  大脑成像,类似照相或沙漠成纹的过程。

  
  拍照,是相机镜头碰撞物的反射光。光经控量、调焦后,照射胶片。片上所涂银元素,随之变色(感光多少,决定色的浓淡)。再经化学反应,把未感光之银蚀掉,并定影(使留银停止变色)。至此,胶片便呈现图案。

  
  因风波不同,导致沙漠纹理有粗细、疏密、高低、大小、长短、纵横、曲直之分。

  
  脑内电子,是五官与事物碰撞之果,其动性,必与事物特性存在关联,或说事物特性,混于电子动性之中。破解电子动性,便揭晓事物特性。

  
  因参与碰撞的物质、能量、形式、时间、人员、器官不同,神经末梢受激不同,从而使电子流处于高峰或低峰,形成流量的强弱;处于静态或动态,形成时的间隔,此即电波。波不同,必致脑细胞受力不均,并诱发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新元素,即合成蛋白。蛋白的组合排序,是“电子风”流经时的痕迹。痕迹的差异,是事物特性倒影在脑中、且千姿百态的图像。

  
  某些特性(味道、声调、冷热等)无法成像,但可成印。这些印和像,合称印象。

  
  事物特性,通常为多样化,故需多印象表达。

  
  印象之和称为信息,就像珍珠成串后,不宜称珍珠,而称项链。单珠与串珠,虽皆为珠,但形体、作用不同,故称呼宜不同。

  
  字的结构,注解了信息的内涵与生成;信,由人与言组成,息,由自与心组成,人表达事物的言论,源自心灵。

  
  字的释义,概括了信息的实质。信,是介绍,息,是事物的征候。对己,信息是对事物特性的解读,对他,信息是对事物特性的描述。

  
  第三节 内碰撞

  
  内碰撞,属自感,即回忆或思考。其可是计谋、推理、比较、计算、梦幻、谎言设计、美术构思等。

  
  回忆或思考,也是运动。既动,就有能量与脑神经碰撞而生电。这些电,也使大脑合成新蛋白。

  
  第四节 一次与二次信息

  
  为区分直接与间接碰撞,引入一次与二次信息的概念。

  
  某一事物与人实碰撞(包括借助介质),而形成的印象,命名为一次信息。

  
  一次信息,是事物对人的“自白”,属于直映,且只存于人脑。

  
  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无论多少人、碰撞多少次,所形成的信息,统称一次。

  
  一次信息,不但未碰撞者不能采集,且碰撞者也可忘记。为易于记、传,需将印象附于载体,即物化或声化。这些东西、或其再被感觉而形成的印象,命名为二次信息。

  
  信息物化或声化,便是新事物。既是事物,同样能与人碰撞,从而形成印象之印象。

  
  二次信息,是人对事物的描述,属于间映,它不但存于脑内,还存于脑外。

  
  二次信息,无论多少人,传递多少次,统称二次。

  
  一次信息,是二次信息生成的前提。二次信息,是一次信息传递、扩散的结果。

  
  一次信息,需亲临其境,方可采。虽耗时、力,但直观、细致、真实。二次信息,不必亲临其境,便可采。虽省时、力,但缺乏直观、细致,甚至虚假。

  
  一次信息,采者范围小,但属必然。二次信息,采者范围大,但属偶然。

  
  第五节 虚拟信息的形成

  
  信息概念表明,无映源,无信息。那么,虚拟信息怎样产生?

  
  人能把毫不相关的印象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的堆砌,而后物化,此即虚拟信息。

  
  虚拟信息,虽非物映,但属事映。

  
  第六节虚拟信息为何能骗人

  
  真实的信息,有根据。说泰山如何雄伟,人人相信,因其可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