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向文(1943-),男,河南开封人,法学博士,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
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任主任、郑州大学俄罗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王圭宇(1985-),男,河南禹州人,郑州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俄罗斯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 也有学者指出,中苏(俄)美三角关系的形成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冷战的缓解、终结及后冷战时代的来临而逐步确立的,这种观点其实是把中苏(俄)美三角关系形成前的“孕育时期”(形成前阶段)也包括在内了。参见马凤书、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载《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5页。
余丽:《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的结构现实主义分析》,载《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07页。
马丁·怀特(Martinwight)教授早在1977年发表的《国家体系》(Systems of States)一书中,就“三角关系”以专章形式进行研究,可称得上这一领域的研究先驱。
Lowell Dittmer,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 Critical Review, in llpyong J. Kimed,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 1987, p. 34. 转引自曹璐:《21世纪初美俄中三边战略关系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Lowell Dittmer,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n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Vol.33, No. 4(1981), pp.485—516.
余丽:《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的结构现实主义分析》,载《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08—110页。
【美】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真正的和平》,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7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是在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并由1936年苏联
宪法以及根据其制定的各加盟共和国宪法予以确认的。参见刘向文、贺永方主编:《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及其教训》,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就已在“塔什干讲话”中就表达出了缓和对华关系的希望。
余丽:《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的结构现实主义分析》,载《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10页。
刘向文:《试谈俄罗斯联邦的总统制》,载《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5期,第48—54页。
См.:Конституц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 Рос. газ.-1993.-25 декабря.
刘向文:《“俄罗斯联邦新
宪法草案”和苏联两种政治力量斗争的加剧》,载《苏联东欧问题》1991年第3期,第27—34页;刘向文:《试谈俄罗斯联邦新刑事诉讼法典》,载《中国法学》2002年特刊,第225-227页;刘向文译:《刑事政策的基础》,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1页。
刘向文:《谈普京倡导的行政体制改革》,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4 期, 第16-20页;刘向文:《谈俄罗斯联邦现任政府的机构改革》,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6期, 第1-8页。
王康:《俄罗斯知识分子给人类的启示》,载何雪峰、周筱赟主编:《回到常识—公众论坛演讲集》,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参见《重大理论创新:瞭望载文阐述胡锦涛时代观五大主张》,
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2009-11/24/content_9032216.htm,访问日期:2009-12-2。
李静杰:《新世纪的中俄关系》,载《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4期,第8页。
李静杰:《新世纪的中俄关系》,载《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4期,第8—10页。
从2001年9月到2004年10月,中俄两国在战略协作上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双边战略关系层面上出现了三个典型个案:斯拉夫石油拍卖案、中俄石油管道改线风波、达赖喇嘛访问俄罗斯。而在全球战略层面上,两国在反对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战略协作出现较大脱节。
李静杰:《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第62页。
刘德斌:《中美关系的特点与实质》,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7页。
比如,在2001年发生的撞击事件以及随后的南海中美舰船对峙事件都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生的。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新特点:一种基于新地缘关系视角的分析》,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01页。
参见《中美元首会晤确立共迎全球性挑战新格局》,载
http://zggng.stock.cnfol.com/091118/129,1402,6821008,00.shtml,访问日期:2009-12-2。
该案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参见《美国发起迄今最大规模对华贸易制裁》,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访问日期:2009-12-2。
袁鹏:《美俄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议美俄“新冷战”说》,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5期,第30页。
郑羽:《既非盟友,也非敌人——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也有学者从八个方面来对新的中俄美三角关系的特点进行了阐释,作者主要是从新的中俄美三角关系的背景、现实冲突以及中、俄、美三方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相应对外政策这些角度进行的,不乏启示意义。参见马凤书、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载《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7—120页。然而,本文对新的中俄美三角关系现实特点的研究,旨在透视新的中俄美三角关系演变背后的支配性因素,发现新的中俄美三角关系据以变动和维系的内在规定性或者规律。通过对新的中俄美三角关系特点的探究,以期为中国在这种“三角关系”中应对策略的选择,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
李少军:《论国家利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4—9页。
【美】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4页。
金安:《国家利益、国家目标与国际合作》,载倪世雄、王义桅主编《中美国家利益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9、231页。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4页。
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些 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1988年5月25日),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刘向文、王圭宇:《试析俄罗斯联邦对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规制》,载《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28页。
参见《胡锦涛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四点建议》,载“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7290575.html,访问日期:2009-12-2。
王伦光著:《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构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参见《重大理论创新:瞭望载文阐述胡锦涛时代观五大主张》,载
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2009-11/24/content_9032216.htm,访问日期:2009-12-2。
“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例如,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中印边界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仍与我国存在一定的领土和边界纠纷;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问题,权属争执并没停息;中国在南海与大洋诸国关于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之争,等等。以上这些问题一旦或大或者严重化,都必将触及到我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的根本利益。
当然,应该承认,我们也不应过于夸大在新的中俄美三角关系中军事因素的影响。比如今年中俄的联合军事演习,就显示出中俄在军事方面战略合作的一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参见《重大理论创新:瞭望载文阐述胡锦涛时代观五大主张》,载
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2009-11/24/content_9032216.htm>,访问日期:2009-12-2。
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些 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1988年5月25日),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10月6日),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王伦光著:《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构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李云霞、靳利华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